【题目】713N是常用于医学PET显像的一种核素,这里的“7”是指该原子的(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质量数 D. 原子个数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碘与CCl4溶液 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萃取、蒸馏 B. 萃取、蒸馏、分液
C. 蒸馏、萃取、分液 D. 分液、蒸馏、萃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制备硅酸的反应为Na2SiO3+2HCl=2NaCl+H2SiO3↓,该反应属于( )
A. 化合反应 B. 复分解反应 C. 分解反应 D. 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取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100 mL,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得到溶液A,向A中逐滴缓慢加入0.1mol/L的HCl溶液,产生的CO2气体体积 (标准状况)与所加HCl溶液的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A溶液中的溶质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通入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为_______ mL。
(3)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时,正确的操作是
A.上层液体经漏斗下口放出
B.分离液体时,将漏斗拿在手上进行分离
C.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与大气相通时打开活塞
D.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是液体,振荡后不必扭开活塞把气体放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不务正业”的诺贝尔化学奖2017年颁发给三位生物物理科学家,因为他们在开发冷冻电镜的过程中贡献卓越,让我们可以看清生物大分子的模样。可见图像是理解的基础。而在化学学习中,也可以将某些化学知识用图像表示,可以收到直观、简明的效果。下列图象所表示的化学知识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
B. 向FeCl3溶液中加入锌粉
C.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
D. 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钢铁分析中常用高氯酸(HClO4)溶解矿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制备少量高氯酸。该学习小组查阅到:a.HClO4浓度高于60%时遇含碳化合物易爆炸,浓度低于60%时比较稳定;b.NaClO4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得高氯酸,若采用真空蒸馏可得纯高氯酸;c.NaClO3 在673K(400℃)分解产生NaClO4、NaCl和一种气体。该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分三步制备高氯酸;(一)制氯气并使制得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氯酸纳;(二)氯酸钠分解制高氯酸钠;(三)高氯酸纳与浓硫酸反应制高氯酸[2NaClO4+H2SO4(浓) Na2SO4+2HClO4 ]。
(1)制取氯酸钠的装置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由装置可知该小组制氯气时采用的氧化剂可以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制备高氯酸钠并推出氯酸钠分解制高氯酸钠的化学方程式,该小组设计了两组装置(甲,乙)如下:
该小组经过分析决定选用甲装置制备高氯酸钠,取NaClO3样品2.13 g,加热充分反应后集气瓶中收集到224 mL(标准状况下)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选用乙装置的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丙装置制备高氯酸,向烧瓶中加入高氯酸钠,然后加入浓硫酸后,加热可制取高氯酸。实验开始前,胶塞及导管接口需要包锡箔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仪器E的名称为________。该组同学发现操作中少加入一种物质,该物质的名称为________。发现后的正确操作为_____________。
(5)工业上大量制备NaClO4 常用高电流密度电解NaClO3 的方法,试写出以惰性电极电解时的阳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制备相关物质,涉及的反应原理及部分流程较为合理的是
A. 制取镁:海水Mg(OH)2MgOMg
B. 冶炼铝:铝土矿NaAlO2无水AlCl3Al
C. 制硝酸:N2、H2 NH3NO50%HNO3 浓HNO3
D. 海带海带灰I2(aq)I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