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在苹果、香蕉等水果的果香中存在着乙酸正丁酯.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乙酸正丁酯.实验步骤如下:
(一)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①在干燥的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3.5mL(0.15mol)正丁醇和7.2mL(0.125mol)冰醋酸,再加入3~4滴浓硫酸,摇匀,投入1~2粒沸石.按图1所示安装 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
②打开冷凝水,圆底烧瓶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不断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反应达到终点后,停止加热,记录分出的水的体积.
(二)产品的精制
③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10mL的水洗涤.有机层继续用10mL10% Na2CO3溶液洗涤至中性,再用10mL的水洗涤,最后将有机层转移至锥形瓶中,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④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滤入50mL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124℃~126℃的馏分,得11.6g产品.
(1)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
(2)冷水应该从冷凝管a(填“a”或“b”)管口通入.
(3)步骤②中不断从分水器下部分出生成的水的目的是使用分水器分离出水,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产率.
步骤②中判断反应终点的依据是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4)产品的精制过程步骤③中,第一次水洗的目的是除去乙酸及少量的正丁醇.两次洗涤完成后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置入锥形瓶中.
(5)下列关于分液漏斗的使用叙述正确的是D.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只要分液漏斗的旋塞芯处不漏水即可使用
B.装液时,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总体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frac{2}{3}$
C.萃取振荡操作应如图2所示
D.放出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6)通过计算,乙酸正丁酯的产率为80%.

分析 (1)乙酸和正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正丁酯和水;
(2)冷凝时,应尽量使冷凝水充满冷凝管,以充分冷凝;
(3)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分离出生成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当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量等不再改变时达到平衡状态;
(4)乙酸正丁酯制备过程中正丁醇、乙酸挥发混在乙酸正丁酯中,碳酸钠溶液是为了洗去正丁醇、乙酸;有机层密度小于水在上层;
(5)A、分液漏斗带有带有玻璃塞和活塞,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使用前必须应检漏;
B、液体体积不能超出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一;
C、分液时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此为振荡;
D、要使液体顺利留下,应使分液漏斗内外大气相通;
(6)产率=$\frac{实际量}{理论量}$×100%计算得到.

解答 解:(1)乙酸与正丁醇反应时酸脱羟基,醇脱水,生成乙酸正丁酯和水,其反应方程式: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故答案为: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
(2)冷却装置水冷需要逆流,所以水从a进,b出,
故答案为:a;
(3)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分离出生成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当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量等不再改变时达到平衡状态,则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故答案为:使用分水器分离出水,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产率;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4)分水器分出的酯层混有乙酸、正丁醇的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10mL10%Na2CO3洗涤除去乙酸及少量的正丁醇;洗涤完成后将有机层在上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端倒出到锥形瓶,
故答案为:除去乙酸及少量的正丁醇;上口;
(5)A、分液漏斗带有带有玻璃塞和活塞,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使用前必须应检漏,检查塞处和瓶口处,故A错误;
B、装液时,分液漏半中液体的总体积不得超过其容器的三分之一,故B错误;
C、分液时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故C错误;
D、使分液漏斗上的小孔与大气相通,才能使内外压强一致,液体才能流出,故D正确;
故选D;
(6)根据反应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则理论上应生成酯为0.125mol,实际生成11.6g,所以乙酸正丁酯的产率为$\frac{11.6g}{0.125mol×116g/mol}$×100%=80%,
故答案为:80%.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的实验过程分析和实验操作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物质分离的试剂选择和作用理解,实验化学来源于常规实验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生命中无时无刻不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身体的需要而灵活控制、自动调节,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持续,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酶.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
C.高温或紫外线的照射会降低酶的活性
D.酶通常在强酸或强碱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银片上:2Ag+2H+=2Ag++H2
B.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
C.碳酸钙溶于醋酸溶液中:CaCO3+2H+=Ca2++CO2↑+H2O
D.澄清石灰水与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探究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模拟工业生产进行制备三氯乙醛(CCl3CHO)的实验.查阅资料,有关信息如下:
①制备反应原理:C2H5OH+4Cl2→CCl3CHO+5HCl
可能发生的副反应:C2H5OH+HCl→C2H5Cl+H2O
CCl3CHO+HClO→CCl3COOH+HCl(三氯乙酸)
②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部分物理性质:
C2H5OHCCl3CHOCCl3COOHC2H5Cl
相对分子质量46147.5163.564.5
熔点/℃-114.1-57.558-138.7
沸点/℃78.397.819812.3
溶解性与水互溶可溶于水、乙醇可溶于水、乙醇、三氯乙醛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装置B中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若撤去装置B,可能导致装置D中副产物C2H5Cl(填化学式)的量增加;装置D可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以控制反应温度在70℃左右.
(3)装置中球形冷凝管的作用为冷凝回流 写出E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无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H++OH-=H2O.
(4)反应结束后,有人提出先将D中的混合物冷却到室温,再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CCl3COOH.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可行不可行,CCl3COOH溶于乙醇与CCl3CHO,
(5)测定产品纯度:称取产品0.40g配成待测溶液,加入0.1000mol•L-1碘标准溶液20.00mL,再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反应完全后,加盐酸调节溶液的pH,立即用0.02000mol•L-1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进行三次平行实验,测得消耗Na2S2O3溶液20.00mL.则产品的纯度为66.4%.(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滴定的反应原理:CCl3CHO+OH-═CHCl3+HCOO-
HCOO-+I2═H++2I-+CO2
I2+2S2O32-═2I-+S4O62-
(6)为证明三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强,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你认为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abc
a.分别测定0.1mol•L-1两种酸溶液的pH,三氯乙酸的pH较小
b.用仪器测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三氯乙酸和乙酸溶液的导电性,测得乙酸溶液的导电性弱
c.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酸的钠盐溶液的pH,乙酸钠溶液的pH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合成氨工业的出现,标志着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生产了廉价的氨,而且为硝酸工业、有机合成工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已知在400℃时,N2(g)+3H2(g)?2NH3(g)△H<0的平衡常数K=0.5.
①400℃时,2NH3(g)?N2 (g)+3H2(g)的K=2(填数值).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则此时反应V(N2正=V(N2(填:>、<、=、不能确定).
(2)有两只密闭容器A和B,A能保持恒容,B能保持恒压,起始时向容积相等的A、B中分别通入等量的NH3,使之发生反应:2NH3(g)?N2(g)+3H2(g),并达到平衡.
①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t(A)<t(B),NH3的转化率:a(A)<a (B)(填>、=、<).
②达到平衡后,在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氦气.则B中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中的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达到平衡后,向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A容器中H2的百分含量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两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1molN2和3molH2,在某一不同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填字母).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
D.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催化剂性能: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对比以下几个反应式:
Cl+Cl→Cl2△H1=-243kJ/mol;
O+O→O2△H2=-497kJ/mol;
N+N→N2△H3=-946kJ/mol.
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在常温下氮气比氧气和氯气稳定
B.氮、氧和氯的单质常温下为气体
C.氮、氧和氯分子在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
D.氮气、氧气和氯气的密度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B.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无关
C.在多能源时期,氢能、生物质能等的核心仍然是化学反应
D.核能、太阳能的利用取决于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开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有如下物质:下列物质中:①Mg ②氯化氢 ③干冰 ④水 ⑤BaSO4⑥氢氧化钠⑦盐酸 ⑧硝酸 ⑨乙醇 ⑩氯化铁溶液
(1)属于电解质的是②④⑤⑥⑧;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⑨;
(3)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②⑤⑥⑧;
(4)向其中一种物质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到既有无色气泡产生,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则反应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Fe3++3OH-═Fe(OH)3↓;
(5)将其中一种物质滴加到沸腾的水中,会得到红褐色的液体,下列性质中,可证明该液体为胶体的方法是a(填序号,下同),可去除Fe(OH)3胶体中的离子,净化胶体的是操作为d.
a.丁达尔效应       b.电泳      c.聚沉    d.渗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D.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