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乙酸和正丁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正丁酯和水;
(2)冷凝时,应尽量使冷凝水充满冷凝管,以充分冷凝;
(3)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分离出生成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当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量等不再改变时达到平衡状态;
(4)乙酸正丁酯制备过程中正丁醇、乙酸挥发混在乙酸正丁酯中,碳酸钠溶液是为了洗去正丁醇、乙酸;有机层密度小于水在上层;
(5)A、分液漏斗带有带有玻璃塞和活塞,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使用前必须应检漏;
B、液体体积不能超出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一;
C、分液时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此为振荡;
D、要使液体顺利留下,应使分液漏斗内外大气相通;
(6)产率=$\frac{实际量}{理论量}$×100%计算得到.
解答 解:(1)乙酸与正丁醇反应时酸脱羟基,醇脱水,生成乙酸正丁酯和水,其反应方程式: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故答案为: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
(2)冷却装置水冷需要逆流,所以水从a进,b出,
故答案为:a;
(3)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分离出生成物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当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量等不再改变时达到平衡状态,则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故答案为:使用分水器分离出水,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产率;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4)分水器分出的酯层混有乙酸、正丁醇的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10mL10%Na2CO3洗涤除去乙酸及少量的正丁醇;洗涤完成后将有机层在上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端倒出到锥形瓶,
故答案为:除去乙酸及少量的正丁醇;上口;
(5)A、分液漏斗带有带有玻璃塞和活塞,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使用前必须应检漏,检查塞处和瓶口处,故A错误;
B、装液时,分液漏半中液体的总体积不得超过其容器的三分之一,故B错误;
C、分液时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故C错误;
D、使分液漏斗上的小孔与大气相通,才能使内外压强一致,液体才能流出,故D正确;
故选D;
(6)根据反应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则理论上应生成酯为0.125mol,实际生成11.6g,所以乙酸正丁酯的产率为$\frac{11.6g}{0.125mol×116g/mol}$×100%=80%,
故答案为:80%.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的实验过程分析和实验操作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物质分离的试剂选择和作用理解,实验化学来源于常规实验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 |
B. |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 | |
C. | 高温或紫外线的照射会降低酶的活性 | |
D. | 酶通常在强酸或强碱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稀硫酸滴在银片上:2Ag+2H+=2Ag++H2↑ | |
B. | 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 | |
C. | 碳酸钙溶于醋酸溶液中:CaCO3+2H+=Ca2++CO2↑+H2O | |
D. | 澄清石灰水与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C2H5OH | CCl3CHO | CCl3COOH | C2H5Cl | |
相对分子质量 | 46 | 147.5 | 163.5 | 64.5 |
熔点/℃ | -114.1 | -57.5 | 58 | -138.7 |
沸点/℃ | 78.3 | 97.8 | 198 | 12.3 |
溶解性 | 与水互溶 | 可溶于水、乙醇 | 可溶于水、乙醇、三氯乙醛 | 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常温下氮气比氧气和氯气稳定 | |
B. | 氮、氧和氯的单质常温下为气体 | |
C. | 氮、氧和氯分子在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 | |
D. | 氮气、氧气和氯气的密度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 |
B. | 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无关 | |
C. | 在多能源时期,氢能、生物质能等的核心仍然是化学反应 | |
D. | 核能、太阳能的利用取决于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开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