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现有一瓶甲、乙的混合物,已知甲、乙属同系物,甲、乙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分子式熔点(℃)沸点(℃)密度(g/cm3水溶性
C3H6O2-9857.50.93可溶
C4H8O2-84770.90可溶
根据物理性质,将混合物中甲、乙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1. A.
    蒸馏
  2. B.
    萃取
  3. C.
    加热升华
  4. D.
    分液
A
分析:互溶且沸点不同的液体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看出,甲和乙两物质的熔点相差不大,均易溶于水,能互溶,但是沸点相差较大,所以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通过控制沸点的不同来实现二者的分离,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难度不大,熟记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保定一模)已知:A为淡黄色固体,E、X常温下为气体,A、B、C、D含有相同的 金属离子,其转化关系如图(部分产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常压下,3.9gA与足量的氷充分反应放出热量a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Na2O2(s)+2H2O(l)=4NaOH+O2(g)△H=-4akJ/mol
2Na2O2(s)+2H2O(l)=4NaOH+O2(g)△H=-4akJ/mol

(2)向500mL0.3mol/L的B溶液中缓慢通入2.24L(标准状况下)的气体X,则 所得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Na+)>c(HCO3-)>c(CO32-)>c(OH-)>c(H+
c(Na+)>c(HCO3-)>c(CO32-)>c(OH-)>c(H+

(3)已知20℃时的溶解度:“S(Na2CO3)=21.2g,S(NaHCO3)=9.6g”.则20℃恒 温条件下向121.2g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理论上可以析出 NaHCO3
24.3
24.3
g (小数点后保留1位).
(4)现有甲、乙两瓶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可能是以下四种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氨水中的两种,现做如下实验:
①取440mL甲与120mL乙反应,产生1.56g白色沉淀M
②取440mL乙与120mL甲反应,也产生1.56g白色沉淀M
③取120mL甲溶液与400mL乙溶液反应,则产生3.12g白色沉淀M;
通过必要的计算和推理判定:甲溶液为
AlCl3
AlCl3
溶液,乙溶液为
NaOH
NaOH
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烟台一模)某化学小组采用下图装置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氢气,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图中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经略去).

(1)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Cl-+2H2O
 电解 
.
 
H2↑+Cl2↑+2OH-
2Cl-+2H2O
 电解 
.
 
H2↑+Cl2↑+2OH-
.为完成上述实验,正确的连按方式为a连接
e
e
,b连接
c
c
(填字母).
(2)①装置乙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环境污染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环境污染
.A瓶内盛装的溶液最好是
c
c
(填字母).
a.I2-淀粉溶液    b.NaOH溶液    c. FeCl2与KSCN混合溶液    d.Na2SO3溶液
②加热装置丙中的氧化铜粉末之前,除了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还需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通入氢气排尽装置内空气
通入氢气排尽装置内空气

(3)利用装置丙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现有两种方案:①测得反应前后洗气瓶B及其中液体质量差m1,②测得反应前后U形管及其中固体质量差m2.你认为合理的方案为
(填“①”或“②”).若采用测得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m3的方案,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实验中氧化铜样品质量为m,则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
16m3
m-m3
16m3
m-m3
,该方案在反应后硬质玻璃管冷却过程中没有一直通氢气,会导致测定Cu韵相对原子质量
偏大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理由是
反应生成的铜被空气的氧气氧化使m3数据增大,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反应生成的铜被空气的氧气氧化使m3数据增大,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现有甲、乙、丙三个学生,欲测定某工业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2%~96%),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
甲:用
 
(填实验仪器名称,不止一种,下同)称取10.0g样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C中碱石灰增重3.52g.装置D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乙:准确称取10.00g样品后,用
 
(填实验仪器名称)配成1000mL溶液,用
 
式滴定管量取25.00mL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作指示剂,用0.15mol/L的标准盐酸滴定至终点(有关反应为Na2CO3+HCl
     
.
.
 
NaCl+NaHCO3
).完成三次平行实验后,消耗盐酸体积的平均值为15.00mL.
丙:准确称取10.00g样品后,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充分反应直至样品中无气泡冒出,蒸干混合溶液将所得的固体物质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反复加热、冷却、称量,直至所称量的固体的质量几乎不变为止,此时所得固体的质量为10.99g.请分析、计算后填表:
分析与计算
分组
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结果的评价 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对结果的影响
 
失败
 
 
成功 -----
 
成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诊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小组采用下图装置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氢气,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检验氯气的氧化性(图中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经略去)。

(1)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完成上述实验,正确的连按方式为a连接      ,b连接         (填字母)。

(2)①装置乙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A瓶内盛装的溶液最好是    (填字母)。

a.I-淀粉溶液                     b.NaOH溶液

c.FeCl2与KSCN混合溶液            d.Na2SO3溶液

②加热装置丙中的氧化铜粉末之前,除了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还需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3)利用装置丙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现有两种方案:①测得反应前后洗气瓶B及其中液体质量差m1,②测得反应前后U形管及其中固体质量差m2。你认为合理的方案为    (填“①”或“②”)。若采用测得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m3的方案,已知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实验中氧化铜样品质量为m,则测定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     ,该方案在反应后硬质玻璃管冷却过程中没有一直通氢气,会导致测定Cu韵相对原子质量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学习小组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小组同学开始了实验探究。

⑴实验方案: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锥形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单位时间氢气产生的体积。

实验混合溶液

A

B

C

D

E

F

4mol/LH2SO4/mL

30

V1

V2

V3

V4

V5

饱和CuSO4溶/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其中:V1=       ,V6=       ,V9=      

⑵实验装置:甲同学拟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①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A接(   )(   )接(   )(   )接(   )(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满。)

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就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                                    

③实验最后,在读取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总体积时,你认为合理的是          

A.待实验装置冷却后再读数

B.上下移动量筒F,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C.上下移动量筒G,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D.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④ 乙同学认为可选用右图装置中的_____(填A或B)直接与锥形瓶的导管A相连用以测量氢气的体积,理由是                           ;实验结束时量筒内的液面高于水槽中液面,立即读数会使氢气的总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应进行的操作是      

⑶实验现象与结论: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      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      色;该学习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⑷问题讨论:实验室中现有等4种溶液,可与实验中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             ;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两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