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分离水和CCl4
B.
定容
C.
比较两种盐的热稳定性
D.
构成铜锌原电池

分析 本题考查的实验操作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分液操作,配制溶液时容量瓶的定容,套管实验分析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稳定性,要求间接加热碳酸氢钠固体,铜锌原电池,要求正极和负极池内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A.水和CCl4分层,水在上层;
B.加水至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定容;
C.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D.盐桥的作用是平衡两个半电池中的阴阳离子,使该装置构成闭合回路,断开后两池都不再发生反应.

解答 解:A.水和CCl4分层,水在上层,可利用分液漏斗分离,故A正确;
B.加水至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定容,则加水太少,还不能定容,故B错误;
C.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则为了对比性,应在温度低的小试管中加碳酸氢钠,故C错误;
D.该装置中发生的电池反应是锌和铜离子的置换反应,该原电池中,锌的活泼性大于铜,所以锌作负极,铜作正极;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负极上锌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所以锌片逐渐溶解;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盐桥中的阴离子向硫酸锌溶液中迁移,阳离子向硫酸铜溶液中迁移,而图中锌插在硫酸铜溶液中,铜插在硫酸锌溶液中,假设锌能失去电子,沿导线进入铜极,因盐桥作用是平衡两个半电池中的阴阳离子,只有盐桥中的阴阳离子移动,所以左图中的硫酸铜中的铜离子无法得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溶液配制、稳定性比较等,把握实验技能、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最近科学家成功以CO2为原料制成了一种新型的碳氧化合物,该化合物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均以4个共价单键与氧原子结合为一种空间网状的无限延伸结构,则该晶体中碳原子采用sp3杂化与周围氧原子成键;晶体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碳原子数与C-O化学键数之比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四氯化硅是粗硅精炼中的中间产物:熔点-70℃,沸点57.6℃,在潮湿空气中水解生成硅酸和氯化氢.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四氯化硅:

(1)如何检验如图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堵住导管出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蒸馏水,过一会,如果分液漏斗中液面不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3)A装置中玻璃实验仪器名称为(写出两种即可):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
(4)B中的液体为:饱和食盐水,F中碱石灰的作用为:①吸收多余氯气②防止空气中水蒸气从末端进入D中
(5)先加热图中哪个装置:A原因:利用A所产生的氯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等,防止硅与空气反应若实验中用12mol•L-1浓盐酸1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生成Cl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03mol,试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反应进行,浓盐酸会变稀,稀盐酸不和二氧化锰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溴苯和溴乙烷.
已知:(CH3CH2OH+HBr-CH3CH2Br+H2O)溴乙烷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沸点为38.4℃,熔点为-119℃.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好装置,检查其气密性.
②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苯和液溴,向锥形瓶中加入乙醇至稍高于进气导管口处,向U型管中加入蒸馏水封住管底,向水槽中加入冰水.
③将A装置中的纯铁丝小心向下插入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中.
④点燃B装置中的酒精灯,用小火缓缓对锥形瓶加热10分钟.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请写出A装置中所发生的有机反应化学方程式A:+Br2$\stackrel{Fe}{→}$+HBr
(2)简述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具体做法(不包括D)组装好装置后,在U型右边导管口连接一个管带有胶管的玻璃导管,将导管放入水面下,加热烧瓶,若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后导管内有一段水柱产生,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C装置中U型管内部用蒸馏水封住管底的作用是溶解吸收溴化氢气体,防止溴化氢及产物逸出污染环境
(4)反应完毕后,U型管内液体分层,溴乙烷在下(填:上或下)层.
(5)为证明溴和苯的上述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该学生用装置D代替装置B、C直接与A相连重新操作实验.
①装置D的锥形瓶中,小试管内的液体是苯(或四氯化碳)(任填一种符合题意试剂的名称),其主要作用是吸收挥发出来的溴蒸气.
②反应后向锥形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任填一种符合题意试剂的名称),若有淡黄色沉淀产生(或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该反应为取代反应.
(6)要检验某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D
A.加入新制的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CCl4振荡,观察下层是否变为橙红色
B.滴入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明矾石经处理后得到明矾[KAl(SO42•12H2O].从明矾制备Al、K2SO4和H2SO4的工艺过程如下所示:

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为:4KAl(SO42•12H2O+3S=2K2SO4+2Al2O3+9SO2+48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焙烧明矾的反应中,转移15mol电子,生成Al2O32.5mol;
(2)A1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AIN,其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该晶体中Al的配位数是4;

(3)以Al和NiO(OH)为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组成一种新型电池,放电时NiO(OH)转化为Ni(OH)2,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3NiO(OH)+NaOH+H2O=NaAlO2+3Ni(OH)2
(4)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已知25℃、101kPa时:
2SO2(g)+O2(g)?2SO3(g)△H1=一197kJ/mol;
2H2O (g)=2H2O(1)△H2=一44kJ/mol;
2SO2(g)+O2(g)+2H2O(g)=2H2SO4(l)△H3=一545kJ/mol.
则25℃、101kPa时SO3气体与H2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SO3(g)+H2O(l)=H2SO4(l)△H=-130KJ/mol
焙烧568.8吨明矾(M=474g/mol ),若SO2 的利用率为96%,可生产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259.2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有机合成常用的钯/活性炭催化剂长期使用,催化剂会被杂质(如:铁、有机物等)污染而失去活性,成为废催化剂,需对其再生回收.一种由废钯催化剂制取氯化钯的工艺流程如下:

(1)甲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还原剂(选填:“氧化剂”、“还原剂”).其将PdO转化为钯精渣(Pd)的化学方程式为PdO+HCOOH=Pd+CO2↑+H2O
(2)酸溶时钯精渣中钯的回收率高低主要取决于王水溶解的操作条件,已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王水用量对钯回收率的影响如图1~图3所示,则王水溶解钯精渣的适宜条件为80~90℃(或90℃左右)、反应时间约为8h、钯精渣与王水的质量比为1:8.

(3)王水是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的,王水溶解钯的过程中有化合物A和一种无色、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气体B生成.
①气体B的分子式:NO;
②经测定,化合物A由3种元素组成,有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Pd:42.4%,H:0.8%,则A的化学式为H2PdCl4
(4)加浓氨水时,钯转变为可溶性[P(NH34]2+,此时铁的存在形式是Fe(OH)3(写化学式).焙烧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d(NH32Cl2═PdCl2+2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1),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已知:$→_{85℃}^{浓H_{2}SO_{4}}$

密度(g•cm-3熔点(℃)沸点(℃)溶解性
环己醇0.9625161能溶于水
环己烯0.81-10383难溶于水
(1)制备粗品
将12.5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1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②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冷凝.
(2)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分液后用c(填入编号)洗涤.
a.KMnO4溶液  b.稀H2SO4  c.Na2CO3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如图2装置蒸馏,冷却水从g(填g或f)口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目的是除去环己烯中少量的水.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83℃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c.
a.蒸馏时从70℃开始收集产品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温度下,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A和1.0mol B,反应A(g)+B(g)?C(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s05152535
n(A)/mol1.00.850.810.800.80
A.反应在前5s的平均速率v(A)=0.17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A)=0.41mol•L-1,则反应的△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 C,达到平衡时,C的转化率大于80%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20mol A、0.20mol B和1.0mol C,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只能加快吸热反应速率
B.对于任何反应,增大压强都可加快反应速率
C.使用正催化剂只加快正反应速率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