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现象中硫酸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填写在空白处
(1)把锌粒放入稀硫酸中时,有气体放出。
(2)盛有浓硫酸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
(3)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
(4)木炭放入热的浓硫酸中时,有气体放出。
(5)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浓硫酸
(6)热的浓硫酸与铜片等金属反应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铜锰氧化物(CuMn2O4)能在常温下催化氧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HCHO)。
(1)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NO3)2和Mn(NO3)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所得沉淀经高温灼烧,可制得CuMn2O4。
①Mn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
②NO3-的空间构型 (用文字描述)。
(2)在铜锰氧化物的催化下,CO被氧化成CO2,HCHO被氧化成CO2和H2O。
①根据等电子原理,CO分子的结构式为 。
②H2O分子中O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 。
③1molCO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 。
(3)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Cu(OH)4]2-。不考虑空间构型,[Cu(OH)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硫代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某兴趣小组拟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
Ⅰ.【查阅资料】
(1)Na2S2O3·5H2O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其稀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无沉淀生成。
(2)向Na2CO3和Na2S混合溶液中通入SO2可制得Na2S2O3,所得产品常含有少量Na2SO3和Na2SO4。
(3)Na2SO3易被氧化;BaSO3难溶于水,可溶于稀盐酸。
Ⅱ.【制备产品】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示加入试剂。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E中的试剂是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编号)。
A.稀H2SO4
B.NaOH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2)先向C中烧瓶加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溶液,再向A中烧瓶滴加浓H2SO4。
(3)待Na2S和Na2CO3完全消耗后,结束反应。过滤C中的混合物,滤液经________(填写操作名称)、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Ⅲ.【探究与反思】
(1)为验证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该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将方案补充完整。(所需试剂从稀HNO3、稀H2SO4、稀盐酸、蒸馏水中选择)
取适量产品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沉淀未完全溶解,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可确定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
(2)为减少装置C中生成Na2SO4的量,在不改变原有装置的基础上对实验步骤(2)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S2O3·5H2O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所得产品通过________方法提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 g Cu与含b g HNO3的溶液恰好反应,若a∶b=8∶21,则反应中被还原硝酸的质量为 ( )
A.b g B.b/2 g C.3b/4 g D.b/4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埋在地下的输油铸铁管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被腐蚀速度最慢的是()
A. 在含铁元素较多的酸性土壤中
B. 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
C. 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
D. 在含碳粒较多、潮湿透气的土壤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4种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导线上均通过了0.002mol 电子,此时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不考虑盐的水解和溶液体积变化)()
①盛100mL CuSO4 ②盛200mL 0.01mol•L﹣1 H2SO4 ③盛200mL ZnCl2 ④盛200mL NaCl饱和溶液
A. ④②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的反应中,在加压下有利于氨的生成
B.醋酸溶液中滴入少量稀盐酸,溶液中c(H+)增大
C.用热的纯碱水溶液洗涤油污物品时,去污效果较好
D.加催化剂V2O5,能提高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s)+3Y(g)⇌2Z(g)(△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催化剂 ⑥分离出Z.
| A. | ①③⑤ | B. | ②③⑤ | C. | ②③⑥ | D. | ②④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