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霾”是当今世界环境热点话题.某地空气质量恶化原因之一是机动车尾气和燃煤产生的烟气.NO和CO气体均为汽车尾气的成分,这两种气体在催化转换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NO(g)+2CO(g)$\stackrel{催化剂}{?}$2CO2(g)+N2(g)△H=-akJ•mol-1(a>0)
(1)在一定温度下,将2.0mol NO、2.4mol CO气体通入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①0~15min N2的平均速率v(N2)=0.013mol/(L•min);NO的转化率为40%.
②20min时,若改变反应条件,导致CO浓度减小,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cd(选填序号).
a.缩小容器体积
b.增加CO的量
c.降低温度
d.扩大容器体积
③若保持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变,20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NO、N2各0.4mol,化学平衡将向左移动(选填“向左”“向右”或“不”),重新达到平衡后,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frac{5}{36}$.
(2)已知:2NO(g)+O2(g)═2NO2(g)△H=-bkJ•mol-1(b>0)
CO的燃烧热△H=-ckJ•mol-1(c>0)
则在消除汽车尾气中NO2的污染时,NO2与CO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CO(g)+2NO2(g)?N2(g)+4CO2(g)△H=(-a+b-2c) kJ•mol-1

分析 (1)①根据v=$\frac{△c}{△t}$计算v(N2);利用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NO浓度变化量,再根据n=cV计算参加反应NO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NO的转化率;
②a.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结果不能消除CO浓度增大;
b.增加CO的量,CO的浓度增大;
c.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扩大容器体积,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CO浓度减小;
③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利用三段式计算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代入平衡常数K=$\frac{{c}^{2}(C{O}_{2})•c({N}_{2})}{c(NO)•{c}^{2}(CO)}$,再计算此时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相比,判断反应进行方向;
(2)根据CO的燃烧热书写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乘以合适的系数进行加减构造目标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也进行相应的计算.

解答 解:(1)①由图可知,15min N2的浓度变化量为0.2mol/L,则v(N2)=$\frac{0.2mol/L}{15min}$=0.013mol/(L•min);
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NO浓度变化量为2×0.2mol/L=0.4mol/L,参加反应的NO为2L×0.4mol/L=0.8mol,所以NO的转化率为:$\frac{0.8mol}{2mol}$×100%=40%,
故答案为:0.013mol/(L•min);40%;
②a.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结果不能消除CO浓度增大,平衡时CO浓度增大,故a错误;
b.增加CO的量,平衡虽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CO的转化率减小,到平衡时CO的浓度增大,故b错误;
c.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到达新平衡时CO的浓度减小,故c正确;
d.扩大容器体积,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CO的物质的量增大程度小于体积增大程度,所以CO浓度减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③平衡时氮气浓度变化量为0.2mol/L,NO的起始浓度为:$\frac{2mol}{2L}$=1mol/L、CO的起始浓度为 $\frac{2.4mol}{2L}$=1.2mol/L,则:
            2NO(g)+2CO(g)?2CO2(g)+N2(g)
开始(mol/L):1       1.2       0        0
转化(mol/L):0.4     0.4       0.4      0.2
平衡(mol/L):0.6     0.8       0.4      0.2
故平衡常数为:K=$\frac{{c}^{2}(C{O}_{2})•c({N}_{2})}{{c}^{2}(NO)•{c}^{2}(CO)}$=$\frac{0.{4}^{2}×0.2}{0.{6}^{2}×0.{8}^{2}}$L/mol=$\frac{5}{36}$L/mol,
20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NO、N2各0.4mol,此时浓度商Qc=$\frac{0.{4}^{2}×(0.2+\frac{0.4}{2})}{(0.6+\frac{0.4}{2})^{2}×0.{8}^{2}}$=$\frac{5}{32}$>K=$\frac{5}{36}$,故反应向逆反应进行,即向左移动,
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即重新达到平衡后,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frac{5}{36}$,
故答案为:向左;$\frac{5}{36}$;
(2))①2CO(g)+2NO(g)?N2(g)+2CO2(g)△H=-a kJ•mol-1
②2NO(g)+O2(g)=2NO2(g)△H=-b kJ•mol-1
③CO(g)+$\frac{1}{2}$O2(g)=CO2(g)△H=-c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2×③得:4CO(g)+2NO2(g)?N2(g)+4CO2(g)△H=(-a+b-2c )kJ•mol-1
故答案为:4CO(g)+2NO2(g)?N2(g)+4CO2(g)△H=(-a+b-2c) kJ•mol-1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化学平衡有关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平衡常数计算及应用、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是高考热点,理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与浓度商的关系确定反应方向,(1)②为易错点,学生容易根据平衡移动判断浓度变化,注意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减弱改变”而不是“消除改变”,也可以借助平衡常数理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硫酸铜可使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加快,说明Cu2+具有催化作用
B.向某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含有SO42-
C.在电解精炼铜过程中,阳极质量的减少多于阴极质量的增加
D.298 K时,2H2S(g)+SO2(g)=3S(s)+2H2O(l)能自发进行,则其△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与D2O互为同位素B.纤维素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干冰和冰为同一种物质D.甲烷和十六烷互为同系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A、B、C、D、E、F、G、H八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一种核素质子数与质量数在数值上相等;B的单质分子中有三对共用电子;C、G同主族,且核电荷数之比为1:2;D的单质能与冷水剧烈反应,所得强碱性溶液中含有两种电子数相同的阴、阳离子;E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G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F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一半.试回答下列问题:
(1)C、D、H组成的化合物W是家用消毒剂的主要成分,W的溶液呈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ClO-+H2O?HClO+OH-;起消毒作用的微粒结构式为H-O-Cl.
(2)含B的四原子分子I与D的单质和水反应所得的阴离子电子数相等,I的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型,它属于极性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请比较I与FA3的沸点高低并加以解释NH3的沸点高于PH3,因为NH3分子间存在氢键.
(3)常温时,39g C、D按原子个数比1:l形成的化合物X与足量CO2反应放出Q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Na2O2(s)+2CO2(g)=2Na2CO3(s)+O2(g);△H=-4Q kJ•mol-1用D2C2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含CB-(此C是碳)的工业废水,将得到B的单质及CO2(二氧化碳)等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Na2O+2CN-+12H+=2CO2↑+N2↑+10Na++6H2O.
(4)甲是Na2CO3,乙、丙分别是E、G两种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钠盐,甲、乙都能与丙发生反应,且丙用量不同,反应的产物不同.回答问题:
①向丙溶液中缓慢滴加过量的乙溶液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H++AlO2-=Al3++2H2O,Al3++3AlO2-+6H2O=4Al(OH)3↓.
②向甲溶液中缓慢滴加等物质的量的丙溶液后,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SO42-)>c(HCO3-)>c(OH-)>c(H+)>c(CO32-).
(5)取一定质量含Cu、Cu2O和CuO的固体混合物,将其分成两等份并进行图1转化:已知Y是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Z是BC的气体.则转化过程中所加稀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mol/L

(6)由上面八种元素中一些元素组成P、Q、M、N四种物质,可以在如图2所示装置发生下列反应:
3P(g)+2Q(g)?M(g)+2N(g);△H<0,当关闭阀门K时,
向丁中充入1mol P、4mol Q,向戊中充入2mol P、8mol Q,起始时,丁、戊体积均为V  L.在相同温度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达到平衡(Ⅰ)时,V(丁)=0.88V  L.请回答:
①丁中Q的转化率为15%;
②丁中N和戊中M的物质的量比较:后者大(填“相等”、“前者大”、“后者大”);
③打开K,过一段时间重新达平衡(Ⅱ)时,丁的体积为1.64VL(用含V的代数式表示,连通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对废气进行脱碳处理可实现绿色环保、废物利用;利用氢能需要选择合适的储氢材料.目前正在研究和使用的储氢材料有镁系合金、稀土系合金等.
Ⅰ.脱碳: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CO2、6mol H2,在适当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CO2(g)+3H2(g)?CH3OH(l)+H2O(l)
①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低温(填“低温”、“高温”或“任意温度”)
②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bc.
a、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保持不变
b、CO2和H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c、CO2和H2的转化率相等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e、1mol CO2参加反应的同时有3mol H-H键生成
③CO2的浓度随时间(0~t2)变化如下图所示,在t2时将容器容积缩小一倍,t3时达到平衡,t4时降低温度,t5时达到平衡,请画出t2~t6C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Ⅱ.(1)已知:
Mg(s)+H2(g)═MgH2(s)△H═-74.5kJ•mol-1
Mg2Ni(s)+2H2(g)═Mg2NiH4(s)△H═-64.4kJ•mol-1
Mg2Ni(s)+2MgH2(s)═2Mg(s)+Mg2NiH4(s)△H═+84.6 kJ•mol-1
(2)储氢材料Mg(AlH42在110~200℃的反应为:Mg(AlH42═MgH2+2Al+3H2↑.
反应中每转移3mol电子时,产生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3.6L.
(3)镧镍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可吸收氢气形成氢化物:LaNi5(s)+3H2(g)?LaNi5H6(s)△H<0,欲使LaNi5H6(s)释放出气态氢,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改变的条件是bc(填字母编号).
a.增加LaNi5H6(s)的量
b.升高温度
c.减小压强
d.使用催化剂
(4)储氢还可借助有机物,如利用环己烷和苯之间的可逆反应来实现脱氢和加氢:

①某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环己烷,起始浓度为amol•L-1,平衡时苯的浓度为b mol•L-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27{b}^{4}}{a-b}$mol3•L-3(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一定条件下,如图装置可实现有机物的电化学储氢(忽略其它有机物).

A是电源的负极(填“正”或“负”);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F为O2(填化学式):电极D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6H6+6H++6e-═C6H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设反应①Fe(s)+CO2(g)═FeO(s)+CO(g) 平衡常数为 K1
反应②Fe(s)+H2O(g)═FeO(s)+H 2 (g) 平衡常数为 K2
测得在不同温度下,K1、K2值如下:
 温度/℃ K1 K2
 500 1.00 3.15
 700 1.47 2.26
 900 2.40 1.60
(1)在500℃时进行反应①,若CO2起始浓度为1mol•L-1,10分钟后达到平衡,则V(CO)为0.05mol/(L•min).
(2)在 900℃时反应 CO2(g)+H2(g)═CO(g)+H2O(g)的平衡常数 K=1.50.
(3)700℃反应②达到平衡,其它条件不变时,使得该平衡向右移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BC(选填编号).
A.缩小反应器体积       B.加入水蒸气
C.降低温度到500℃D.加入Fe粉
(4)如果上述反应①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C(选填编号).
A.v(CO)=v  (CO2)       B.C(CO)=C(CO2
C.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      D.容器内压强不变
(5)若反应①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改变下列条件再达平衡后,相应物质的物理量如何变化?(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降低温度,CO2的平衡浓度增大;
②再通入CO2,CO2的转化率不变.
(6)下列图象符合反应①的是A(填序号)(图中 v 是速率、φ 为混合其中CO含量,T为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2SiO4和少量Fe、Al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MgCO3•3H2O.实验过程如图1:

(1)酸溶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MgCO3(s)+2H+(aq)═Mg2+(aq)+CO2(g)+H2O(l)△H=-50.4kJ•mol-1
Mg2SiO4(s)+4H+(aq)═2Mg2+(aq)+H2SiO3(s)+H2O(l)△H=-225.4kJ•mol-1
酸溶需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酸溶)速率_;所加H2SO4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避免制备MgCO3时消耗更多的碱.
(2)加入H2O2氧化时发生发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Fe2++2H+═2Fe3++2H2O
(3)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萃取分液,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①实验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②为使Fe3+尽可能多地从水相转移至有机相,采取的操作:向装有水溶液的仪器A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萃取剂,充分振荡、静置、分液,并重复多次.
(4)请补充完整由萃取后得到的水溶液制备MgCO3•3H2O的实验方案:边搅拌边向溶液中滴加氨水,至5<pH<8.5,过滤,边搅拌边向滤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有大量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夜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无沉淀生成,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在50℃下干燥,得到MgCO3•3H2O.
已知该溶液中pH=8.5时Mg(OH)2开始沉淀;pH=5.0时Al(OH)3沉淀完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某无色溶液X,由Na+、Ag+、Ba2+、Al3+、Fe3+、AlO2-、CO32-、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气体A的成分是CO2(填化学式,下同),气体B的成分是NH3
(2)写出步骤①发生反应的所有离子方程式CO32-+2H+═H2O+CO2↑、AlO2-+4H+═Al3++2H2O.
(3)写出步骤②形成白色沉淀甲的离子方程式Al3++3HCO3-═Al(OH)3↓+3CO2↑.
(4)通过上述实验,可确定X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CO32-、AlO2-、Na+,尚未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SO42-,只要设计一个简单的后续实验就可以确定该离子是否存在,该方法是向所得沉淀乙中滴加足量的稀硝酸,若沉淀不完全溶解,则证明含有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由实验事实所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事实 结论 
 A 其他条件相同,Na2S2O3溶液浓度越大,与同浓度的硫酸反应析出流沉淀所需的时间越短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B 用铜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CuSO4溶液浓度不变 Cu2+没有参与电极反应
 C 在常温下N2不能与O2反应,而白磷却能自燃 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的弱
 D 醋酸能与碱反应 醋酸分子一定不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