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浓硫酸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用“可抽动的铁丝”代替“直接投入铁片”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
(2)说明SO2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品红褪色;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SO2气体,防止尾气污染(环境).
(3)反应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试管A中溶液的金属离子进行探究,请完成相关试题:
①提出假设:假设1:只含有Fe3+
假设2:只含有Fe2+
假设3:既有Fe2+,又有Fe3+
②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3.
限选试剂:稀硫酸、KMnO4溶液、KSCN溶液、NaOH溶液、H2O2溶液.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
步骤一:用胶头滴管取出A试管中的溶液,用水稀释后,并分装在试管Ⅰ、Ⅱ中备用
步骤二:检验Fe3+,往试管Ⅰ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呈现血红色
步骤三:检验Fe2+,往试管Ⅱ中,滴入少量KMnO4溶液(或先滴入几滴稀硫酸)紫红色变浅或消褪
(4)已知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该反应体现浓硫酸的B性.
A.脱水性        B.强氧化性      C.吸水性
若要验证反应产物中同时混有SO2气体和CO2气体,可选择以下试剂进行实验:
①NaOH溶液②品红溶液③溴水④Ca(OH)2溶液,选择合适试剂并安排合理的顺序为②③②④.

分析 (1)用“可抽动的铁丝”代替“直接投入铁片”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具有毒性,能被氢氧化钠吸收;
(3)①铁与浓硫酸反应,铁可能被氧化成Fe3+或Fe2+
②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3:须验证Fe3+和Fe2+,Fe3+能氧化碘离子,Fe2+能还原高锰酸根离子;
(4)反应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中,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若要验证反应产物中同时混有SO2气体和CO2气体,先检验二氧化硫,再除净二氧化硫,最后检验二氧化碳即可.

解答 解:(1)在加热的条件下,当铁丝与浓硫酸接触时才能反应,当往上抽动铁丝时,铁丝与硫酸不接触,反应停止,所以用“可抽动的铁丝”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反应,故答案为: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
(2)SO2具有漂白性,品红能被二氧化硫漂白,可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所以能说明有SO2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毒性,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吸收多余的SO2气体,防止尾气污染(环境);
(3)①铁与浓硫酸反应,铁可能被氧化成Fe3+或Fe2+;对A中溶液的金属离子,可能有:只含有Fe3+;只含有Fe2+
既有Fe2+,又有Fe3+,三种情况,故答案为:只含有Fe2+
②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3:须验证Fe3+和Fe2+,步骤一:用胶头滴管取A试管中的溶液,用水稀释并分装试管I、II备用,二价铁离子浅绿色,三价铁离子棕黄色,所以预期现象和结论是溶液有颜色;步骤二:往试管I中,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溶液呈现血红色,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 Fe3+;步骤三:往试管II滴加到少量的 KMnO4溶液,Fe2+能还原高锰酸根离子,若溶液褪色,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 Fe2+,结合步骤二,则假设3正确,故答案为:

   滴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呈现血红色
   滴入少量KMnO4溶液(或先滴入几滴稀硫酸)  紫红色变浅或消褪
(4)反应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中,碳单质被浓硫酸氧化,该反应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故选B;若要验证反应产物中同时混有SO2气体和CO2气体,先检验二氧化硫,再除净二氧化硫,最后检验二氧化碳即可,选择试剂安排合理的顺序为②③②④,故答案为:B;②③②④.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方案的设计,依据铁与浓硫酸反应的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题目较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物质A的分子式为C12H12,结构简式为如图,已知苯环上的二溴代物有9种同分异构体,由此推测A的苯环上的四溴代物的异构体数目有(  )
A.9种B.10种C.11种D.12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实验室用密度为1.25g•mL-1、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配制240mL 0.1mol•L-1的盐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5mol.l-1
(2)配制 240mL 0.1mol•L-1 的盐酸
应量取浓盐酸体积/mL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1)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BCAFED.
A.用30mL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淮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4)若实验中遇到下列情况,对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①用于稀释盐酸的烧杯未洗涤,偏低.
②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不变.
③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偏高.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如何处理?
①定容时加蒸馏水时超过了刻度重新配置.
②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滚液不慎有溶液溅出重新配置.
③定容摇勻后发现液面下降无需再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化学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试剂:铁粉、FeCl3溶液、FeCl2溶液、氯水、锌片、碘化钾、淀粉溶液
实验记录:
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实验结论
在FeCl2溶液中滴入适量氯水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2Fe2++Cl2=2Fe3++2Cl-Fe2+具有还原性
在FeCl2溶液中加入锌片(不写)Zn+Fe2+=Zn2++FeFe2+具有氧化性
在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Fe+2Fe3+=3Fe2+Fe3+具有氧化性
在FeCl3溶液中滴入适量KI溶液和淀粉溶液变蓝色2Fe3++2I-=2Fe2++I2Fe3+具有氧化性
实验结论:Fe只有还原性;Fe3+只有氧化性;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亚铁盐在溶液中易被氧化,而实验中需要纯净的亚铁盐溶液.那么保存亚铁盐溶液时如何防止亚铁盐被氧化加铁粉.
(3)检验某铁盐溶液中是否含有亚铁盐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滴酸性KMnO4溶液,若紫色褪去,则有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实验小组同学依据资料深入探究Fe3+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资料:
i.Fe3+ 在水溶液中以水合铁离子的形式存在,如[Fe(H2O)6]3+
[Fe(H2O)6]3+发生如下水解反应:
[Fe(H2O)6]3+(几乎无色)+nH2O?[Fe(H2O)6-n(OH)n]3-n(黄色)+nH3O+(n=0~6);
ii.[FeCl4(H2O)2]-为黄色.
进行实验:
实验I

实验Ⅱ
分别用试管①、③中的试剂作为待测液,用色度计测定其透光率.透光率越小,溶液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大,溶液颜色越浅.

(1)实验I中,试管②溶液变为无色的原因是加入HNO3后,c(H+)增大,导致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
(2)实验I中,试管③溶液呈棕黄色与[FeCl4(H2O)2]-有关,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现象是试管②、④中加入等量的HNO3后,②中溶液褪色,而④中溶液仍呈黄色.
(3)由实验Ⅱ图1、2可知:加热时,溶液颜色变深(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4)由实验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一]FeCl3溶液中存在可逆反应:[FeCl4(H2O)2]-+4H2O?[Fe(H2O)6]3++4Cl-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FeCl3溶液透光率随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Fe(NO33溶液,说明在FeCl3溶液中存在水合铁离子的水解平衡之外,还存在[FeCl4(H2O)2]-+
4H2O?[Fe(H2O)6]3++4Cl-
[结论二]结论一中反应的△H<0(填“>0”或“<0”).
(5)实验小组同学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4)中结论一.实验方案:取试管①中溶液,先滴加HNO3,再滴加几滴NaCl溶液,最后测此溶液透光率随温度改变的变化情况(请描述必要的实验操作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空气质量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通过监测6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来计算空气质量指数(AQI),SO2、NO2和CO是其中3项中的污染物.
(1)一定温度下,向固定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NO2各1mol,发生反应SO2(g)+NO2(g)?SO3(g)+NO(g),测得上述反应5min末到达平衡,此时容器中NO与NO2的体积比为3:1,则这段时间内SO2的反应速率υ(SO2)=0.075mol/(L•min),此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9.
(2)甲醇日趋成为重要的有机燃料,通常利用CO和H2合成甲醇,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今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有10mol CO和20mol H2用于合成甲醇.CO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②A、B、C三点的平衡常数KA、KB、KC的大小关系为KA=KB>KC.A、B两点对应的压强大小关系是PA小于P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若将达到平衡状态A时生成的甲醇用于构成甲醇一氧气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则该电池工作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理论上通过外电路的电子最多为30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H<0.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X与Y两条曲线中,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1)前10min内用NO2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v (NO2)=0.04mol/(L•min);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1.1.
(2)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B
A.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2v (NO2)=v(N2O4
(3)反应进行到1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大容器体积.
(4)若要使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C
A.加入催化剂                        B.缩小容器容积
C.降低温度                          D.再加入一定量的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苯甲酸乙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能与乙醇、乙醚混溶,不溶于水.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其制备原理如下:

已知:
物质颜色状态密度/g/cm3熔点/℃沸点/℃
苯甲酸白色固体1.2659122249
苯甲酸乙酯无色液体1.05-34.6212.6
乙酸无色液体1.049216.6117.9
乙醇无色液体0.789-117.378.5
乙酸乙酯无色液体0.894-0.898-83.677.1
乙醚无色液体0.713-116.334.6
*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
(1)如图1为课本上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醇、乙酸和浓硫酸混合的先后顺序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等冷却再加乙酸;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③实验开始前在饱和碳酸钠加入酚酞,溶液会变红,随着乙酸乙酯的蒸出,红色会变浅,但是无气体产生,请写出发生该变化的离子反应方程式CH3COOH+CO32-=CH3COO-+HCO3-
(2)按照图2所示装置制备苯甲酸乙酯.
①制备: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g苯甲酸、25mL乙醇(过量)、4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图2所示连接好仪器,其中分水器的作用是分离出反应生成的水,控制温度加热回流2h.
a.实验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分离反应过程中生的水,促进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b.从提供的分析实验室制取苯甲酸乙酯为什么不使用制取乙酸乙酯一样的装置?如果使用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会使乙醇大量蒸馏出去,实验效率大大降低;
②产品的提纯
将圆底烧瓶中的残液倒入盛有冷水的烧瓶中,分批加入Na2CO3溶液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得粗产品.水层用25mL乙醚萃取分液,醚层与粗产品合并;在粗产品加入无水氯化钙后,静置、过滤,过滤液进行蒸馏,蒸出乙醚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产品经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6mL.
c.在该实验分液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填“上口倒出”可“下口倒出”);
d.该实验中苯甲酸乙酯的产率为42%;
e.若加入的Na2CO3溶液不足,在之后的蒸馏时烧瓶内会出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苯甲酸乙酯中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受热至100℃时升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关于0.1mol/L Na2CO3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0.5 L该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B.1 L该溶液中含有Na2CO3的质量为10.6 g
C.从1 L该溶液中取出100 mL,则取出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
D.取该溶液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L后,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