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金属原子的核外电子在金属晶体中都是自由电子
B. 镁型和铜型的原子堆积方式空间利用率最高
C. 金属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失去的电子数越多,其还原性越强
D. 温度升高,金属的导电性将变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有反应:aX(g)+bY(s)nW(g) ΔH=Q kJ·mol-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做出了如下曲线图:
其中,w(W)表示W在气体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t表示反应时间。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a<n
B.图Ⅱ可能是在同温同压下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2使用的催化剂效果好
C.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n=a+b
D.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Q<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一、图二所示的实验。
(1) 图一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来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CuSO4改为CuCl2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还可以作其他何种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二可用于定量比较反应的快慢,检查图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利用图二做实验时需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氧化氮可由NO和O2生成,已知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 ΔH,n(NO)、n(O2)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200 | 0.100 | 0.080 | 0.050 | 0.050 | 0.050 |
n(O2)/mol | 0.100 | 0.050 | 0.040 | 0.025 | 0.025 | 0.025 |
(1)已知:K800 ℃>K1 000 ℃,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0(填“大于”或“小于”),用O2表示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
(2)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容器内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b.2v逆(NO)=v正(O2)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3)为使该反应的速率增大,提高NO的转化率,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4)在题述条件下,计算通入2 mol NO和1 mol O2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5)在题述条件下,若开始通入的是0.2 mol NO2气体,达到化学平衡时,N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6)煤燃烧产生的烟气含氮的氧化物,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①CH4(g)+4NO(g) 2N2(g)+CO2(g)+2H2O ΔH<0
②CH4(g)+2NO2(g) N2(g)+CO2(g)+2H2O(g) ΔH<0
对于反应②,欲提高NO2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a.增加原催化剂的表面积
b.降低温度
c.减小投料比[n(NO2)/n(CH4)]
d.增大压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B.标准状况下,1 mol H2和1 mol H2O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C.HNO3的摩尔质量是63 g
D.0.5 mol 13H原子含有的中子数目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
A. 9.0 B. 9.5 C. 1 0.5 D. 1 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c(Cl-)>c(NH4+)>c(H+)=c(OH-)
B. pH=11的NaOH溶液与pH=3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C. 在PH相同的盐酸和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 向0.1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气态的烷烃与烯烃的混合气体9 g,其密度为同状况下H2密度的11.2倍,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溴水,溴水增重4.2 g,则原混合气体的组成为( )
A. 甲烷,乙烯 B. 甲烷,丙烯 C. 乙烷,乙烯 D. 甲烷,丁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