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由(4)戊是贮氯气装置,可知甲装置制备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氯气在丙中反应生成SO2Cl2,丙中活性炭可能起催化剂作用,SO2Cl2遇水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乙为干燥二氧化硫,E中盛放溶液加入戊中排出装置内氯气,可以是饱和食盐水,降低氯气溶解度,丁干燥氯气,SO2Cl2沸点低、易挥发,B为冷凝管,使挥发的产物SO2Cl2冷凝回流,碱石灰吸收为反应的二氧化硫、氯气,防止污染空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进入C中导致磺酰氯水解.
1)根据装置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作用是冷凝回流而反应又没有加热,据此判断SO2与氯气间的反应的热效应,由于会有一部分Cl2、SO2通过冷凝管逸出,故C中应使用碱性试剂,又因SO2Cl2遇水易水解,故碱石灰是用于吸收氯气、SO2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B中;
(2)可以利用甲装置中空气热胀冷缩产生压强差的原理来检验气密性;
(3)甲是制备SO2的装置,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硝酸能氧化SO2,据此答题;
(4)因氯水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故E中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氯气在水存在的条件下可将SO2氧化成硫酸,自身被还原为HCl.
(5)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标准状况下,896mlCl2为0.04mol,故理论上可得到0.04molSO2Cl2,由此可求出产率.
解答 解:(1)根据装置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因蛇形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而反应又没有加热,故SO2与氯气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由于会有一部分Cl2、SO2通过冷凝管逸出,故C中应使用碱性试剂,又因SO2Cl2遇水易水解,故碱石灰是用于吸收氯气、SO2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B中,
故答案为:球形冷凝管;<;吸收逸出都有毒的Cl2、SO2,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C,防止污染环境及磺酰氯水解;
(2)检验甲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塞好恒压漏斗上方的塞子,将蒸馏烧瓶的导气管进入水中,酒精灯微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口有一段液柱产生,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塞好恒压漏斗上方的塞子,将蒸馏烧瓶的导气管进入水中,酒精灯微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口有一段液柱产生,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甲是制备SO2的装置,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硝酸能氧化SO2,所以用c.60% H2SO4+K2SO3来制备SO2,故选c;
(4)因氯水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故E中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氯气在水存在的条件下可将SO2氧化成硫酸,自身被还原为HCl,反应的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SO2+Cl2+2H2O=H2SO4+2HCl;
(5)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所以丙中混合物分离开的实验操作是蒸馏,标准状况下,896mlCl2为0.04mol,故理论上可得到0.04molSO2Cl2,即为0.04×135g=5.4g,所以SO2Cl2的产为$\frac{3.3g}{5.4g}$×100%=61.1%,故答案为:蒸馏;61.1%.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制备方案,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涉及对反应原理、装置及操作的分析评价、对仪器的识别、物质的分离提纯等,注意对物质性质信息的应用,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加热前的质量 | 加热后的质量 | ||
W1(容器) | W2(容器+晶体) | W3(容器+无水硫酸铜) | |
第一次 | 15.688g | 17.668g | 16.962g |
第二次 | 15.688g | 17.744g | 17.033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④⑤ | B. | ②③⑥⑦ | C. | ②⑤⑥⑦ | D. | ①③⑥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⑤④①③② | B. | ④①②⑤③ | C. | ②⑤④①③ | D. | ①④②⑤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升高温度,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快,逆反应速率变慢,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B. | 减小反应物浓度,逆反应的速率变慢,正反应速率变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C. | 增大压强,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D. | 加入正催化剂,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