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人类服务。
(1)煤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在点燃条件下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其在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与下列示意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最相符。
(2)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晶体与硝酸铵晶体密封于一塑料袋中,用线绳绑住塑料袋中间部分,使两种晶体隔开,做成“冰袋”。使用时将线绳解下,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立即产生低温,这种“冰袋”可用于短时间保鲜食物。则碳酸钠与硝酸铵的总能量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反应后生成产
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仅仅表现为热能的变化,有时还可以表现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比如,停电时,人们一般点蜡烛来照明,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人们普遍使用的干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以离子键为主的化学键中常含有共价键的成分。下列各对原子形成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最少的是( )
A.Li,F B.Na,F
C.Na,Cl D.Mg,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材料与化学密切相关,下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材料 | 主要化学成分 | |
A | 刚玉、金刚石 | 三氧化二铝 |
B | 大理石、石灰石 | 碳酸钙 |
C | 普通水泥、普通玻璃 | 硅酸盐 |
D | 沙子、石英 | 二氧化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KCl和KBr的混合物13.4 g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 g,则原来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2∶3 B.3∶2∶1
C.1∶3∶2 D.2∶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于反应:N2O4(g)2NO2(g)在温度一定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φ(NO2)随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实线上的对应压强下的平衡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点的正反应速率的关系为v(A)>v(C)
B.A、B、C、D、E各状态中,v(正)<v(逆)的是状态E
C.维持P1不变,E→A所需时间为x;维持P2不变,D→C所需时
间为y,则:x<y
D.使E状态从水平方向到达C状态后,再沿平衡曲线到达A状态,从理论上讲可选用的条件是从P1突然加压到P2,再由P2无限缓慢降压到P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0.10mol·L-1的盐酸滴定0.10mol·L-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c()>c(Cl-),c(OH-)>c(H+) B.c()=c(Cl-),c(OH-)=c(H
C.c(Cl-)>c(),c(OH-)>c(H+) D.c(Cl-)>c(),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保存下列试剂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NaOH溶液存放在带橡胶塞的细口玻璃瓶中
B.氯水存放在棕色细口玻璃瓶中,并置于冷暗处
C.浓硫酸存放在带橡胶塞的细口玻璃瓶中
D.金属钠用煤油液封于广口玻璃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若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________。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2)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用最简捷的方法检验制得的物质是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少量制得的胶体加入试管中,加入(NH4)2SO4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胶体微粒直径小于1 nm B.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C.胶体微粒做布朗运动 D.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__。
A.Fe(OH)3胶体微粒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