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X、Y、Z均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X、Z位于同一主族,Y比Z的质子数少一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

B.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X

C.Y、Z分别与X形成的最高价化合物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D.X和Z组成的化合物可形成酸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浙江省湖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源正极为B

B.阳极反应式为2NO3-+6H2O+10e-= N2↑+12OH-

C.当产生N211.2L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为5NA

D.若电解过程中转移了2 mol电子,则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差为10.4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宁夏银川市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能级符号不正确的是

A.1s B.2d C.3p D.4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丽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HSO4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SO42-)>c(NH4+)>c(H+)>c(OH-)

B.25℃时,将a mo1·L-l氨水与0.01 moI·L-1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完全时溶液中c(NH4+)=c(C1-),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

C.某温度下,相同体积、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pH随溶液体积V变化的曲线如上图所示。II为醋酸稀释时pH的变化曲线,且a、b两点水的电离程度:a<b

D.已知298K时氢氰酸(HCN)的Ka=4.9×10-10、碳酸的Ka1=4.4×10-7,Ka2=4.7×10-11,据此可推测将氢氰酸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高考模拟考(一)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1)元素的第一电离能:N O(填“>”或:“<”)

(2)基态Fe2+的电子排布式为 。

(3)在N、Mg、Al、Si四种元素中,有一种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如下:

则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

(4)NO3-的空间构型 (用文字描述),SO42-中S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5)硅烷(SinH2n+2)的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呈现这种变化关系的原因是 。

(6)金属铜原子的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铜的原子半径为r nm,则铜晶胞的体积表达式为 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三高考模拟考(一)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O2的电子式:

C.葡萄糖的实验式:CH2O

D.能说明碳酸钙为强电解质的表达式:CaCO3(s)Ca2+(aq)+CO32-(a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对应的结论正确的是

a

b

实验现象

结论

A

铜丝

稀硝酸

c中收集到大量无色气体

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2

B

木条

18.4 mol/L浓硫酸

木条变黑

浓硫酸具有酸性

C

铁钉

饱和食盐水

部分水进入导管

铁钉发生吸氧腐蚀

D

铝片

浓硝酸

无明显现象

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一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溶液,取出10mL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

    9.32g的沉淀;滤液与4mol·L-1NaOH溶液反应,用去40mL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中和。试求:

(1)混合液中H2SO4、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各是多少?

(2)另取10mL原混合液,加入4.48g铜粉共热时,收集到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正确且设计合理的是

A.图①所示装置可吸收HCl气休

B.图②所示装置进行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盐酸浓度的实验

C.图③所示装置进行用苯萃取碘水中碘的实验,并把碘的苯溶液从漏斗下口放出

D.图④所示装置蒸发NaCl溶液,得到NaCl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