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工业上侯氏制碱法是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先通入氨气,通入足量的氨气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氢钠,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所以溶液中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将碳酸氢钠晶体加热后得纯碱碳酸钠,
(1)依据题干中信息碳酸氢钠溶解度相对较小分析,所以在饱和食盐不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后,碳酸氢钠晶体会析出;
(2)①(I)盐酸是易挥发性酸,在制取二氧化碳时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要除去氯化氢可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据此答题;
(II)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稀硫酸能吸收氨气;
(III)分离固体与液体采用过滤的方法;
②(I)根据氨气易溶于水,从制取碳酸氢钠时先要得到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分析解答;
(II)根据图可知,装置改动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变大,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解答 解:工业上侯氏制碱法是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先通入氨气,通入足量的氨气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氢钠,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所以溶液中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将碳酸氢钠晶体加热后得纯碱碳酸钠,
(1)a.碳酸氢钠易溶于水,故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与其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无关,故错误;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于氯化铵来说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更小一些,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故正确;
故答案为:c;
(2)①(I)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易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的溶液是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II)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末反应的NH3,
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的NH3;
(III)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液体,常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操作,
故答案为:过滤;
②(I)制取碳酸氢钠时先要得到含氨的饱和食盐水,氨气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应先通入氨气,所以a端通入,从而保证了从b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被充分反应,
故答案为:a;NH3;b;CO2;
(II)装置改动后反应物的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故答案为: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触面积,提高CO2吸收率.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制备方案的设计,涉及“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原理以及物质的性质.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米汤检验碘盐中的碘 | |
B. |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 |
C. | “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用来制取肥皂 | |
D. | 将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能更有效的起到洁具除垢和卫生消毒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②⑦ | B. | ②⑤⑦ | C. | ①③④ | D. | ②⑤⑥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 |
B. | 由青蒿素制备双氢青蒿素的反应属还原反应 | |
C. |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均能跟氢氧化钠反应 | |
D. | 青蒿素分子中含有过氧键和酯基、醚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实验得到的NaCl中无其他任何杂质 | |
B. | 检验所得NaCl中是否混有BaCl2,可用AgNO3溶液检验 | |
C. | 该实验基本操作分为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步骤 | |
D. | 除去杂质时,不必考虑所加试剂的顺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漂白 | |
B. | 酸雨是指pH<7.0的雨水 | |
C. | 蛋白质和葡萄糖等高分子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 |
D. | 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质量数为106 | B. | 质子数为46 | C. | 电子数为46 | D. | 中子数为4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 | |
B. | 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 |
C. | 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 |
D. | 新制的氯水通常避光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