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用适量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c(OH-B.n(NH4+C.$\frac{c(O{H}^{-})}{c(N{H}_{3}•{H}_{2}O)}$D.n(OH-

分析 用适量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增大,则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但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会减小,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 解:A.稀释过程中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增大,由于溶液体积变化更大,则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减小,故A正确;
B.稀释过程中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故B错误;
C.稀释过程中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减小,由于溶液体积相同,则$\frac{c(O{H}^{-})}{c(N{H}_{3}•{H}_{2}O)}$的比值会增大,故C错误;
D.稀释过程中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为解答关键,注意稀释过程中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增大,但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减小,为易错点,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机化合物的1H核磁共振分析中,氢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表现出的核磁性就不同,代表核磁性特征的峰在核磁共振谱图中横坐标的位置也就不同
B.红外光谱是利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不同,测试并记录有机化合物对一定波长范围的红外光吸收情况,根据对红外光谱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该有机化合物中具有哪些基团
C.有机化合物中的“基”是一成不变的
D.质谱法是用高能电子束轰击有机物分子,使之分离成带电的“碎片”,并根据“碎片”的某些特征谱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现用浓度为0.1000mol/L的HCl溶液,测定某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1)除锥形瓶外,下列实验仪器中不需要的是C.
A.滴定管B.铁架台C.容量瓶D.滴定管夹
(2)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甲基橙或酚酞作为指示剂;当滴定达到终点后,蓝线的凹液面的最低点所对应的刻度即为终读数.
(3)填写下表中的空白处
实验次数V(NaOH)V(HCl)/mLc(NaOH)
ml初读数终读数体积mol/L
116.000.0016.7016.700.1044
216.750.0017.8517.85
319.550.0020.8020.800.1064
415.000.0016.0016.000.1067
(4)四组数据中,误差较大的是第1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B.
A.滴定管未用HCl溶液润洗
B.摇晃锥形瓶时,有液体溅出
C.滴定前装HCl的滴定管下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放入NaOH溶液前,锥形瓶内有水
(5)计算NaOH浓度平均值:0.1066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氨是最重要的氮肥,是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德国人哈伯在1905年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其合成原理为:N2(g)+3H2(g)?2NH3(g)△H=-92.4kJ•mol-1,他因此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密闭容器中,使2mol N2和6mol 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N2(g)+3H2(g)?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1:1.
(2)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保持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密度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并保持压强不变,平衡将逆向(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
A.铝与稀盐酸的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NaOH与HCl的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由N、B等元素组成的新型材料有着广泛用途.
(1)B2H6是一种高能燃料,它与Cl2反应生成的BCl3可用于半导体掺杂工艺及高纯硅制造.由第二周期元素组成的与BCl3互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为CO32-或NO3- (填离子符号,填一个).
(2)氨硼烷(H3N→BH3)和Ti(BH43均为广受关注的新型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
①H3N→BH3中N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sp3
②Ti(BH43由TiCl3和LiBH4反应制得.基态Ti3+的未成对电子数有1个,BH4-的立体构型是正四面体.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TiCl3+3LiBH4=Ti(BH43+3LiCl.
③氨硼烷可由六元环状化合物(HB=NH)3通过如下反应制得:3CH4+2 (HB=NH)3+6H2O→3CO2+6H3BNH3
与上述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氨硼烷中存在配位键
B.第一电离能:N>O>C>B
C.反应前后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不变
D.CH4、H2O、CO2分子空间构型分别是:正四面体形、V形、直线形
(3)磷化硼(BP)是受到高度关注的耐磨材料.如图1为磷化硼晶胞.
①磷化硼晶体属于原子晶体(填晶体类型),是 (填是或否)含有配位键.
②晶体中B原子的配位数为4.
(4)立方氮化硼是一种新型的超硬、耐磨、耐高温的结构材料,其结构和硬度都与金刚石相似,但熔点比金刚石低,原因是B-N键键长大于C-C键键长,键能小,所以熔点低.图2是立方氮化硼晶胞沿z轴的投影图,请在图中圆球上涂“●”和画“×”分别标明B与N的相对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分解、易水解,可用做肥料、灭火剂、洗涤剂等.某小组模拟制备氨基甲酸铵的反应为:2NH3(g)+CO2(g)?NH2COONH4(s)△H<0.(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比较灵敏)
(1)如用图1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制取氨气,其中错误的是AC;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frac{\underline{\;加热\;}}{\;}$2NH3↑+CaCl2+2H2O.

(2)制备氨基甲酸铵的装置如图2所示,把NH3和CO2通入四氯化碳中,不断搅拌混合,生成的氨基甲酸铵的小晶体悬浮在CCl4中. 当悬浮物较多时,停止制备.(注:CCl4与液体石蜡均为惰性介质.)
①发生器用冰水冷却的原因是降低温度,提高反应物转化率(或降低温度,防止因反应放热造成产物分解)
液体石蜡鼓泡瓶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气泡,调节NH3与CO2通入比例(或通过观察气泡,控制NH3与CO2的反应速率);
双通玻璃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多余氨气,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反应器使氨基甲酸铵水解
②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实验方法是过滤(填写操作名称).
为了得到干燥产品,应采取的方法是c(填写选项序号).
a.常压加热烘干         b.高压加热烘干         c.减压40℃以下烘干
(3)制得的氨基甲酸铵可能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对制得的氨基甲酸铵中的杂质进行成分探究.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至固体溶解,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若溶液不变浑浊,证明固体中不含碳酸铵,否则含有碳酸铵;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加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证明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铵,否则不含碳酸氢铵
限选试剂:蒸馏水、稀HNO3、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AgNO3溶液、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10ml浓度为1mol/L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若加入适量的下列溶液,能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氢气生成的是(  )
A.KOHB.CH3COONaC.CuSO4D.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下面给出了四种烃A、B、C、D的相关信息:
Ⅰ.烃A在所有的烃中含碳的质量分数最低
Ⅱ.烃B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催熟果实
Ⅲ.烃C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常用来切割或焊接金属
Ⅳ.烃D的分子比例模型如图所示
(1)将A和Cl2混合充入一试管,密封后置于光亮处,一段时间后能看到试管内壁上出现的油状物不可能是A(填字母编号,下同).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2)有人认为B与Br2的加成反应,实质是Br2先断裂为Br+和Br-,然后Br+首先与B一端碳原子结合,第二步才是Br-与另一端碳原子结合.根据该观点如果让B与Br2在盛有NaCl和NaI的水溶液中反应,则得到的有机物不可能B.
A.BrCH2CH2Br  B.ClCH2CH2Cl     C.BrCH2CH2I      D.BrCH2CH2Cl
(3)实验室制取C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H≡CH↑.
(4)对烃D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d.
a.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b.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结构
c.用水可将三种无色液体:四氯化碳、D和甲苯鉴别出来
d.将D和液溴混合后,再加入Fe粉制取其一溴代物
e.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此也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5)烃E转化关系如下:

则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