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发生变化,据此计算氧气的物质的量;
(2)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质量M=Vm×ρ,据此计算气体X2的摩尔质量;根据方程式计算的物质的量X2Y4,再计算X2Y4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而计算Y的相对原子质量,确定Y元素名称;
(3)根据化合价的变化计算.
解答 解:(1)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发生变化,X2和氧气的关系式为1:1,故V(O2)=V(X2)=11.2L,所以n(O2)=$\frac{11.2L}{22.4L/mol}$=0.5mol,故答案为:0.5mol;
(2)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质量M=Vm×ρ,气体X2的摩尔质量=22.4L/mol×1.25g/L=28g/mol,11.2L X2的物质的量=$\frac{11.2L}{22.4L/mol}$=0.5mol,n(X2Y4)=n(X2)=0.5mol,故Mr(X2Y4)=$\frac{16}{0.5}$=32,则Y的相对原子质量=$\frac{32-28}{4}$=1,故Y为氢元素,故答案为:28g/mol;氢;
(3)反应中X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0价,由方程式可知,生成1molX2,则转移4mol电子,若反应生成0.1mol X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故答案为:0.4.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注意根据方程式的特征计算氧气的体积,理解气体的摩尔质量与密度的关系.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 | |
B. | 分别加水稀释100倍后,两种溶液的c(H+)不再相等 | |
C. | 中和同体积的这两种酸性溶液所需要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 | |
D. | 分别加入足量锌片,两种溶液生成H2的体积相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 | 溶液中一定含有SO${\;}_{4}^{2-}$ |
B | 将某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生成白色沉淀 | 该气体一定是CO2 |
C | 往某溶液中加入AgN03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 | 溶液中一定含有Cl- |
D | 往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 溶液呈血红色 | 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海南省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工业上常用SiO2与C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制造粗硅,粗硅中含有SiC,其中Si和Si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主要以单质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
B.纯净的SiO2只能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C.SiC因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故可用作高温结构陶瓷材料。
D.制造粗硅时的上述反应方程式为:2SiO2+5CSi+SiC+4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O2(g)ΔH1=+571.6kJ·mol–1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ΔH2=+131.3kJ·mol–1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H2O(g)=CO(g)+3H2(g)ΔH3=+206.1kJ·mol–1
A.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C.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3减小
D.反应CH4(g)=C(s)+2H2(g)的ΔH=+74.8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容器 | 甲 | 乙 | 丙 |
反应物投入量 | 3mol H2、2mol N2 | 6mol H2、4mol N2 | 2mol NH3 |
达到平衡的时间(min) | 5 | 8 | |
平衡时N2的浓度(mol•L-1) | c1 | 1.5 | |
NH3的体积分数 | ω1 | ω3 | |
混合气体密度(g•L-1) | ρ1 | ρ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