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交换膜既能让Na+通过,又能让OH-通过
B.阳极产生氯气和氢氧化钠
C.阴极区要定时添加饱和食盐水
D.阴极区流出的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分析 A、依据装置图可知,离子交换膜是阳离子交换膜;
B、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在阴极放电,同时产生氢氧根离子;
C、阳极周围是氯子放电,所以在阳极周围添加饱和食盐水;
D、阴极是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放电,所以流出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液.

解答 解:A、依据装置图可知,离子交换膜是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故A错误;
B、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在阴极放电,同时产生氢氧根离子,所以氢氧化钠在阴极产生,故B错误;
C、阳极周围是氯子放电,所以在阳极周围添加饱和食盐水,而不是阴极,故C错误;
D、阴极是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放电,所以流出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液,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解原理的分析应用,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分析,掌握电解原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有关苯的结构和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同分异构体
B.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C.可通过萃取的方法,从煤中提取苯
D.向2mL苯中加入1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震荡后静置,可观察到液体分层,上层呈紫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KIO3淀粉溶液,溶液先变蓝后褪色.此过程中二氧化硫表现出(  )
A.酸性B.还原性C.氧化性D.漂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1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缓缓地压到甲针筒内,进行下表所列的不同实验(气体体积在常温常压下测定).
实验序号甲针筒内物质乙针筒内物质甲针筒的现象
140mL HCl40mL NH3产生白烟
240mL Cl210mL 水剩余气体为20mL
330mL NO15mL O2
420mL AlCl3溶液10mL 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后消失
(1)如果实验1甲针筒内改装15mL Cl2,乙针筒内仍为40mL NH3,实验时,甲针筒内也有白烟产生.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l2+8NH3=N2+6NH4Cl
(2)由实验2可知,常温常压下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
(3)实验3 反应后甲针筒内气体的体积为15ml~30ml.
(4)实验4中,AlCl3溶液浓度为0.1mol/L,如果最后白色沉淀全部消失,则NaOH溶液浓度至少为0.8mol/L.
(5)将上述装置做以下改进:在甲、乙针筒之间连接一段硬质玻璃管,如图2.在A处装一种浅黄色的粉末,乙针筒内是一种常见的气体,甲针筒无气体.将乙针筒内气体压入甲针筒内,发现气体体积是原来的一半.A处的物质是Na2O2,甲针筒内的气体为O2
(6)有学生用上述改进后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加热用酒精灯未画出).乙针筒内装有50mL空气.实验时,用酒精灯对A处物质进行加热,经反复慢慢推拉两针筒的活塞,反应完毕,恢复至室温,测得剩余气体为40.5mL.
1)A处的物质是c(选填编号).
a.碳粉       b.二氧化锰       c.铜粉      d.氧化铜
2)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0.2,则该实验的相对误差为-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食用加碘盐的生产流程如下:

(1)检验母液中是否含有SO42-离子的方法是取少量母液先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有SO42-离子.
(2)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3)国家标准GB546061-92规定碘盐含碘量(以碘计):出厂产品≥40mg/Kg;销售品≥30mg/Kg.某次实验时向一干净的坩埚中放入5g精盐,加入1mL0.001mol/L标准KIO3溶液搅拌均匀,在100℃恒温烘干1h,即得碘盐产品,该碘盐的含碘量约为25.4mg/Kg(保留一位小数),是否为合格产品不合格(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4)检验碘盐是否加有碘酸钾,定性检验方法是在酸性介质中加还原剂KCNS,其反应如下:6IO3-+5CNS-+H++2H2O→3I2+5HCN+5SO42-,检验时,除需用KCNS外,还需要使用的一种试剂是淀粉溶液.
(5)使用碘盐时,要防止高温,是因为:①碘盐中的碘酸钾在560℃开始分解产生无色气体,剩余固体中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②碘盐在热水中,也会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其中一种是无色气体,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根据以上信息写出①、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KIO3$\frac{\underline{\;\;△\;\;}}{\;}$KI+3O2↑;
②12KIO3+6H2O$\frac{\underline{\;\;△\;\;}}{\;}$6I2+12KOH+15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是(  )
A.SO2中混有少量SO3,通过足量浓硫酸,收集气体
B.HNO3溶液中混有少量H2SO4,加入适量BaCl2溶液,再过滤
C.提取溴水中的溴,可用加入乙醇萃取的方法
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向溶液中滴入氯水后,再滴加KSCN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3.A、B、C、D、E、W为六种前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同主族,可形成DA型离子化合物,B与C同周期且相邻,C与E同主族,E2-与Ar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的合金用量最大、用途最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ⅠA族.
(2)A分别与C、E形成最简单化合物中沸点较高的是H2O(填化学式),原因是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3)A、C、D三种元素形成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灼热的碳能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4HNO3(浓)$\frac{\underline{\;\;△\;\;}}{\;}$ CO2↑+4NO2↑+2H2O.
(4)向盛有A2C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WEC4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H++2Fe2+=2Fe3++2H2O;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Fe3+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生成沉淀的原因是H2O2分解反应放热,促进Fe3+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2.4gMg变为Mg2+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2NA.9gH2O中所含的电子数目为5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课题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总结和评价
下面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课题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1)点燃酒精灯A、B的先后顺序为:先B;后A.
(2)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frac{\underline{\;\;△\;\;}}{\;}$Cu+CO2
(3)洗气瓶中的实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酒精灯B的作用为点燃未反应的CO,防止污染环境;
(5)乙同学提出甲装置太复杂,可将酒精灯合二为一,去掉B,而将尾气导气管出口旋转到A的火焰上即可,乙同学的设计是否合理?简述理由(从A、B使用的一致性角度考虑).不合理;因为CO点燃在前,CuO加热在后,不能同时进行,否则可能引起爆炸.
(6)丙同学认为甲装置有待优化,如尾气可先储存在瓶内,然后再处理,图II是他设计的贮气瓶,尾气应从a(选a、b)口通入.
(7)丁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其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比较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试对此作出评价,你认为丁的设计不必要(填“必要”或“不必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