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O、SiO2.以孔雀石为原料可制备CuSO4•5H2O步骤如下:

(1)写出孔雀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为了提高原料浸出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硫酸浓度、将原料粉碎、提高反应温度,加催化剂等均可(写出两条).
(2)溶液A的金属离子有Cu2+、Fe2+.实验步骤中试剂①最佳选b(填代号).
a.KMnO4      b.H2O2      c.Cl2      d.HNO3
(3)溶液B中加入CuO作用是调pH值,使Fe3+沉淀完全.
(4)常温下Fe(OH)3的Ksp=1×10-39,若要将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OH)3沉淀,使溶液中c(Fe3+)降低至1×10-3mol/L,必需将溶液pH调节至2.
(5)由溶液C获得CuSO4•5H2O晶体,需要经蒸发浓缩(或加热蒸发、蒸发溶液),冷却结晶和过滤.
(6)可用KMnO4标准溶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量取A溶液20.00ml,用0.010mol/L酸性KMnO4标准溶液滴定,消耗KMnO410.00ml,A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0.025mol/L.

分析 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向孔雀石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发生的反应有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Fe+H2SO4=FeSO4+H2↑,硅和稀硫酸不反应,溶液A只含Cu2+、Fe2+两种金属离子,然后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含有Si的氧化物,溶液A中含有含有铁盐和亚铁盐及硫酸铜,气体E为CO2、H2,向溶液A中加入试剂①得到溶液B,试剂①是一种氧化剂,将Fe2+转化为Fe3+且不能引进杂质,可选取双氧水,向溶液B中加入试剂②经过操作Ⅰ得到溶液C和红褐色沉淀D,则操作Ⅰ为过滤,D为Fe(OH)3,以及过量的试剂,溶液C为硫酸铜溶液,所以为试剂②为CuO或Cu(OH)2或CaCO3 或Cu2(OH)2CO3,据此答题.
(1)碱式碳酸铜为碱式盐能与稀硫酸反应,依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判断;
(2)双氧水是一种绿色试剂,将Fe2+氧化为Fe3+,但无明显现象;
(3)在溶液B中加CuO调节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4)依据溶度积常数计算氢氧根离子浓度,结合离子积常数计算氢离子浓度得到溶液PH;
(5)溶液中得到溶质的方法是经蒸发浓缩(或加热蒸发、蒸发溶液),冷却结晶、过滤,得到溶质;
(6)Fe2+溶液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MnO4-被还原为Mn2+,最小公倍数为5,所以KMnO4前系数为1,Fe2+前系数为5,结合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写出离子方程式,结合定量关系计算亚铁离子浓度.

解答 解: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向孔雀石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发生的反应有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Fe+H2SO4=FeSO4+H2↑,硅和稀硫酸不反应,溶液A只含Cu2+、Fe2+两种金属离子,然后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含有Si的氧化物,溶液A中含有含有铁盐和亚铁盐及硫酸铜,气体E为CO2、H2,向溶液A中加入试剂①得到溶液B,试剂①是一种氧化剂,将Fe2+转化为Fe3+且不能引进杂质,可选取双氧水,向溶液B中加入试剂②经过操作Ⅰ得到溶液C和红褐色沉淀D,则操作Ⅰ为过滤,D为Fe(OH)3,以及过量的试剂,溶液C为硫酸铜溶液,所以为试剂②为CuO或Cu(OH)2或CaCO3 或Cu2(OH)2CO3
(1)碱式碳酸铜为碱式盐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为了提高原料浸出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硫酸浓度、将原料粉碎、提高反应温度,加催化剂等,
故答案为: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增加硫酸浓度、将原料粉碎、提高反应温度,加催化剂等;
(2)Fe2+具有还原性,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与KSCN不反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检验Fe2+,双氧水,双氧水是一种绿色试剂,将Fe2+氧化为Fe3+,但无明显现象,只有b正确,
故答案为:b;
(3)在溶液B中加CuO调节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故答案为:调pH值,(或减少c(H+),)使Fe3+沉淀完全;
(4)常温下Fe(OH)3的Ksp=1×10-39,使溶液中c(Fe3+)=1×10-3mol/L,则c(OH-)=$\root{3}{\frac{1×1{0}^{-39}}{1×1{0}^{-3}}}$mol/L=1×10-12mol/L,所以溶液中c(H+)=1×10-2mol/L,则pH=2,
故答案为:2;
(5)CuSO4•5H2O晶体,在高温时易失去水,所以从溶液中获得CuSO4•5H2O晶体,需要经蒸发浓缩(或加热蒸发、蒸发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或加热蒸发、蒸发溶液),冷却结晶;
(6)Fe2+溶液与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MnO4-被还原为Mn2+,最小公倍数为5,所以KMnO4前系数为1,Fe2+前系数为5,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4-+5Fe2++8H+=Mn2++5Fe3++4H2O,根据离子方程可知MnO4-~5Fe2+,用去 KMnO4的物质的量为10.00mL×0.010mol/L=1.0×10-4mol,所以A溶液中Fe2+浓度为$\frac{1.0×1{0}^{-4}mol×5}{0.02L}$=0.025mol/L,
故答案为:0.025.

点评 本题考查以孔雀石为主要原料制备CuSO4•5H2O及纳米材料,为高频考点和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和计算能力得到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以及物质的性质,为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注意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流程分析,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有一无色混合气体可能是由HCl、NO、NO2、CO2、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将此气体通过盛有浓H2SO4时的洗气瓶时,气体体积减小.继续通过装有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发现从出气口出来的气体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全部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最后试管里仍为一满试管液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气体中一定含有NH3、CO2、NOB.原气体中一定不含有HCl、H2、NO2
C.原气体中可能含有HCl、H2D.原气体中CO2和NO物质的量比为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
①若X为金属元素的单质,图中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则X为Fe(填化学式),反应Ⅲ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FeCl2=2FeCl3
②若X为HCl,图中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则可能的情况有多种,试写出其中两种:

第一种:甲为Na2CO3(填化学式),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CO2+H2O=2HCO3-
第二种:甲为NaAlO2(填化学式),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3AlO2-+Al3++6H2O=4Al(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17gOH-中含有的电子数是:6.02×1024
9gNH${\;}_{4}^{+}$中含有的电子数是:3.01×1024,质子数3.311×10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1)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2)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3)加入铜粉,振荡,溶液红色消失.由此判断Fe3+、Cu2+、Cl2的氧化性顺序为:Cl2>Fe3+>Cu2+.所发生反应的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1)2Fe2++Cl2=2Fe3++2Cl-(3)2Fe3++Cu=2Fe2++Cu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综合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I和装置II中负极反应均是:Fe-2e-=Fe2+
B.装置I和装置II中盐桥中的阳离子均向右侧烧杯移动
C.装置I和装置II中Fe电极 的腐蚀速度为前者大于后者
D.放电过程中,装置I左侧烧杯和装置II右侧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500ml 0.4mol/L的盐酸溶液中含HCl0.2mol,相当于标准状况下由4.48 LHCl溶于水配制而成,其中含HCl7.3g,与0.2 mol/L的CaCl2溶液中Cl-浓度相等,从该溶液中取出20毫升溶液,加水稀至80毫升,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表所列是元素周期表部分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已知R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WXY
RZ
(1)写出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W与氢原子形成6原子分子的结构简式CH2=CH2
(3)超细RX粉末被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其制作原理为R2Y3、X2、W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原子个数比均为1:1;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N2+3C$\frac{\underline{\;高温\;}}{\;}$2AlN+3CO.
(4)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X气态氢化物反应的生成物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NO3-)>c(NH4+)>c(H+)>c(OH-).
(5)火箭发动机的燃料胼(N2H4)与氧化剂N2O4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
已知①N2(g)+2O2(g)=N2O4(l)△H1=-195kJ•mol-1
②N2H4(l)+O2(g)=N2(g)+2H2O(g)△H2=-534.2kJ•mol-1
写出肼和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N2H4(l)+N2O4(l)=3N2(g)+4H2O(g)△H=-873.4 kJ/mol.
(6)温度为T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0mol PCl5,反应PCl5(g)?PCl3(g)+Cl2(g),经过一段时间(t)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表:
t/s050150250350
n(PCl3)/mol00.160.190.200.20
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0mol PC15、0.20mol PCl3和0.40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填“>”或“=”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氮的固定是几百年来科学家一直研究的课题.
(1)下表列举了不同温度下大气固氮和工业固氮的部分K值.
 反应 大气固氮N2(g)+O2(g)?2NO(g) 工业固氮N2(g)+3H2(g)?2NH3(g)
 温度/℃ 27 2000 25 400 450
 K 3.8×10-310.1  5×108 0.5070.152 
①分析数据可知:大气固氮反应属于吸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分析数据可知;人类不适合大规模模拟大气固氮的原因K值小,正向进行的程度小(或转化率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③从平衡视角考虑,工业固氮应该选择常温条件,但实际工业生产却选择500℃左右的高温,解释其原因从反应速率角度考虑,高温更好,但从催化剂活性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500℃左右合适.
(2)工业固氮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定N2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的图示中,正确的是A(填“A”或“B”);比较p1、p2的大小关系р2>р1

(3)20世纪末,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为介质,用吸附在它内外表面上的金属钯多晶薄膜做电极,实现高温常压下的电化学合成氨,提高了反应物的转化率,其实验简图如C所示,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N2+6e-+6H+=2NH3
(4)近年,又有科学家提出在常温、常压、催化剂等条件下合成氨气的新思路,反应原理为:2N2(g)+6H2O(l)?4NH3(g)+3O2(g),则其反应热△H=+1530 kJ•mol-1(已知:N2(g)+3H2(g)?2NH3(g)△H=-92.4kJ.mol-1,2H2(g)+O2(g)?2H2O(l) H=-571.6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