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按要求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2NO(g)+2CO(g)=N2(g)+2CO2(g);△H<0,在一定温度下,在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CO达到平衡状态。若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有 、 。(写出2个)
(2)对反应N2O4(g)2NO2(g) △H>0 在温度为Tl、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
c.由状态A到状态B,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d.A、C两点的化学平衡常数:A>C
(3)某温度下,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和2 mol 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 4C(?)+2D(?)。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 mol C,且反应的前后压强之比为5∶4(相同的温度下测量)。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大压强、向容器中再充入CO气体。
(2)b;(3)0.16
【解析】
试题分析:(1)若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外界条件增强,平衡正向移动,措施是增大压强或向容器中充入CO气体,故答案为:增大压强或向容器中充入CO气体;
(2)A.C点的压强大于A点的压强,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C>A,故A错误;B.A、C两点温度相等,C点的压强大于A点的压强,体积减小增大压强,二氧化氮浓度会变大,所以A浅,C深,故B正确;C.从A到B,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气体物质的量减小,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质量是守恒的,所以n减小,M会增大,即A<B,故C错误;D. A、C两点的温度相同,化学平衡常数相同,故D错误;故选b;
(3)恒容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前后压强之比可知,C和D中至少有一种物质不是气体,反应方程式为:
3A(g)+2B(g)4C(?)+2D(?)
反应前(mol) 4 2 0 0
反应了(mol) 1.2 0.8 1.6 0.8
平衡后(mol) 2.8 1.2 1.6 0.8
由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可得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为×(4+2)=4.8mol,所以D为气体、C不是气体,则化学平衡常数K===0.16,故答案为:0.16。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 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 某溶液中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 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非金属元素R其质量数为127,又知R离子含有74个中子,54个电子,则该元素最高化合价组成的化合物是( )
A.R(OH)3
B.R2O7
C.HRO3
D.H2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桥中的电解质可以用KCl
B.闭合K,外电路电流方向为Fe电极→石墨电极
C.闭合K,石墨电极上只生成铜
D.导线中流过0.15mol电子时,加入5.55gCu2(OH)2CO3,CuSO4溶液可恢复原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烃分子结构中含一个苯环、两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碳碳三键,则它的分子式可能为
A. C9H12 B. C17H20 C. C20H30 D. C12H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浓度相等、体积均为50 mL 的 A、B 两份NaOH 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CO2后,再稀释到100 mL。
(1)在 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CO2 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是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在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 的盐酸,产生 CO2 的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①A 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与盐酸反应产生 CO2 的最大体积是_________mL(标准状况)。
②B 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③原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