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1)I.短周期某主族元素M的电离能情况如图(A)所示.则M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IIIA族.

II.图B折线c可以表达出第IVA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的变化规律;两位同学对某主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的变化趋势画出了两条折线:a和b,你认为正确的是:b(填“a”或“b”).
已知部分有机物的熔沸点见下表:
CH4CH3CH3CH3(CH22CH3硝基苯酚
沸点/℃-164-88.6-0.5熔点/℃4596114
由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写2条):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故沸点越高,当有机物能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减弱,熔点变低;当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强,熔点升高;.
(2)COCl2俗称光气,分子中C原子采取sp2杂化成键;其中碳氧原子之间共价键含有c(填字母).
a.2个σ键        b.2个π键      c.1个σ键、1个π键
(3)金属是钛(Ti) 将是继铜、铁、铝之后人类广泛使用的第四种金属,试回答:
I.Ti元素的基态原子的价电子层排布方式为3d24s2
II.钢铁表面镀有下列金属时,当镀层部分被破坏时,铁不易被腐蚀的是b.(填字母)
a.Sn        b.Zn        c.Cu        d.Pb.

分析 (1)I.短周期某主族元素M的第一、第二、第三电离能之间变化不大,第四电离能剧增,易失去3个电子;
II.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与物质熔沸点的关系以及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判断;
由表中数据可知,从左到右由烷烃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沸点逐渐升高,硝基苯酚中官能团的相对位置不同,熔点不同,结合氢键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解答该题;
(2)COCl2俗称光气,分子中C原子采取sp2杂化成键,C原子与氯原子之间形成C-Cl单键,故C原子与O原子之间形成C=O双键;
(3)Ⅰ.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22,核外有22个电子;
Ⅱ.在原电池中作负极失电子被腐蚀,作正极被保护.

解答 解:(1)I.短周期某主族元素M的第一、第二、第三电离能之间变化不大,第四电离能剧增,且第一电离能很低,说明该元素原子很难失去第四个电子,易失去3个电子,最高化合价为+3,应为第IIIA族元素;
故答案为:IIIA;
II.在ⅣA~ⅦA中的氢化物里,由于N、O、F电负性大,NH3、H2O、HF因在分子间存在多条结合力较大的氢键,总强度远大于分子间作用力,故沸点高于同主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只有ⅣA族元素氢化物不存在反常现象;氢化物的沸点为100℃,则为水,第VIA族的氢化物沸点水的最高,a曲线中沸点高于100℃,不符合实际;
由表中数据可知,从左到右由烷烃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沸点逐渐升高,硝基苯酚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其中邻位形成分子内氢键,熔点最低,对位形成分子间氢键,作用力最强,熔点最高;
故答案为:IVA;b;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故沸点越高;当有机物能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减弱,熔点变低;当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强,熔点升高;
(2)COCl2分子的结构式为,COCl2分子中C原子与Cl原子以单键相结合,与O原子以双键相结合,C=O键中含有1个δ键,1个π键,C原子为sp2杂化,
故答案为:sp2;c;
(3)Ⅰ.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22,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则基态原子的价电子层排布式为3d24s2
故答案为:3d24s2
Ⅱ.根据原电池原理可知,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钢铁表面镀有活泼性强于铁的金属时,当镀层部分被破坏时,铁不易被腐蚀而是镀层被腐蚀,题中锌比铁活泼,其它金属都没有铁活泼,
故选:b.

点评 本题对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综合性考查,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图表、图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COCl2的结构、杂化类型的判断、电子排布式、氢键等,掌握杂化轨道理论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L,质量为61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75mol,其中CO2为0.75mol,CO的质量分数为45.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3.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固体,C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实验室中常用E溶液吸收多余的C(图中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与B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将ag粉未A加入bmol/L的B的浓溶液cL中加热完全溶解,反应中转移电子d个,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NA可表示为$\frac{87d}{2a}$.
(3)将B的浓溶液与H的浓溶液混合,立即产生大最气体C,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l-+2H+═Cl2↑+H2O.
(4)某课外小组的同学用E溶液吸收C,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向吸收液中持续通入SO2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开始时,溶液上方出现白雾,试纸a变红.甲同学认为是HCl使a变红,乙同学不同意甲的观点,乙同学认为使a变红的是SO2(或H2SO3)(写出一种即可).
②片刻后,溶液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试纸b变蓝.用离子方程式解释b变蓝的原因:Cl2+2I-=2Cl-+I2 
③最终试纸b褪色.同学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I2有还原性,黄绿色气体等物质将其氧化成IO3-,从而使蓝色消失;二是SO2有氧化性,能将I2还原成I-,从而使蓝色消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常温下,某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3mol/L.对该溶液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显酸性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不显中性D.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已知煤矸石经处理后含SiO2(65%)、Al2O3(25%)、Fe2O3(10%).按以下流程制备Al(OH)3

(1)若取该煤矸石1000g按上述流程“酸浸”之后,对所得“溶液”直接加热蒸干再经灼烧,最终所得固体的成分及质量分别是Al2O3250克、Fe2O3100g(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损失).
(2)上述沉淀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l(OH)3、Fe(OH)3,物质X是一种常见气体,它的电子式为
(3)“碱溶”时反应的主要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4)“转化”时,若物质X是足量的,则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HCO3-
(5)已知Fe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分别为2.1和3.2,Al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分别为4.1和5.4.为了获得更多产品Al(OH)3,从煤矸石的盐酸浸取液开始,若只用CaCO3一种试剂,后续操作的实验方案是:加入CaCO3调节pH到3.2,过滤除去Fe(OH)3后,再加CaCO3调节pH到5.4,过滤得到Al(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某同学欲探究Cl2、Br2、I2之间的变化:
他向U形管中加入约2g高锰酸钾粉末;取一根长为5mm×150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所示装置中的“4、5、6”位置上贴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液、溴化钠溶液.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连接好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当滴加浓盐酸到U形管后,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黄色、棕褐色、蓝色.打开1、2处的夹子,当氯气恰好上升到2位置,保持一会儿即夹住2处,不使氯气上升.取下上节玻璃管,在2处微微加热,即看到红棕色的溴上升到1处,此时1处有蓝色出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化性(酸性溶液):PbO2>Fe3+>S
B.还原性(碱性溶液):Fe(OH)2>KCl>Cl2
C.酸性(水溶液):H2S>H2SO4>H2SeO4>HN3
D.热稳定性:CaCO3>FeCO3>Ag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3.6g H2O物质的量为0.2mol,约含有2NA个电子;与3.6g H2O所含H个数相同的CH4 的质量是1.6g,标准状况下体积约是2.24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菠萝酯F是一种具有菠萝香味的赋香剂,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A的结构简式为
(2)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E的某同分异构体只有一种相同化学环境的氢,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3)写出D和E反应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
(4)结合题给信息,以溴乙烷和环氧乙烷为原料制备1-丁醇,设计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CH3CH2Cl$→_{△}^{NaOH溶液}$CH3CH2OH$→_{浓硫酸,△}^{CH_{3}COOH}$CH3COOCH2C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