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简略框架图。
① | ② | ④ | ⑤ | ||||||||||||||
③ | |||||||||||||||||
(1)请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
(2)下列关于表中元素①与元素②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①<② B. 电负性:②>①
C. 第一电离能:①>② D. 金属性:①<②
(3)指出表中元素③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其价电子排布式为 ;
(4)某基态原子X在第二能层上只有一个空轨道,则X是 (填写元素符号),其与④、⑤可分别形成三原子和五原子的溶剂Z和W,在Z分子中X的杂化方式为 ,W分子为: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A | 配制100 mL 1.0 mol·L-1 CuSO4溶液 | 将25 g CuSO4·5H2O 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
B | 除去KNO3 中少量NaCl |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 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
C | 在溶液中将MnO 完全转化为Mn2+ | 向酸性KMnO4溶液 中滴加H2O2溶液至 紫色消失 |
D | 确定NaCl溶液中是 否混有Na2CO3 |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 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 色浑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S – 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右图所示,它可以保证鲜花盛开。
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分子式为C15H22O4
B.1 mol该物质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 mol
C.一定条件下,l 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4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选项中的电极、溶液和如右图所示装置可组成原电池。下列现象或结论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 电极a | 电极b | A溶液 | B溶液 | 现象或结论 |
A | Cu | Zn | CuSO4 | ZnSO4 | 一段时间后,a增加的质量与b减少的质量相等 |
B | Cu | Zn | 稀硫酸 | ZnSO4 | 溶液中阳离子经过盐桥向b极移动 |
C | C | C | FeCl3 | KI、淀粉 混合液 | b极附近溶液变蓝 |
D | Fe | C | NaCl | FeCl3 | 外电路电子转移方向:b→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固体酸燃料电池基本结构示意图,其中以Ca(HSO4)2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电池总反应式为:2H2+O2==2H2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2通过多孔电极时能增大H2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B. a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 每转移0.1 mol电子,消耗标准状况下的H2 1.12 L[
D. H+由b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a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有能量释放出来
B.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C.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的过程
D.在一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A、B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
③A、C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D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C>A>B>D
C.A>C>D>B
D.B>D>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苯甲酸乙酯(C9H10O2)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等。其制备方法为:
已知:
颜色、状态 | 沸点(℃) | 密度(g·cm-3) | |
*苯甲酸 | 无色、片状晶体 | 249 | 1.2659 |
苯甲酸乙酯 | 无色澄清液体 | 212.6 | 1.05 |
乙醇 | 无色澄清液体 | 78.3 | 0.7893 |
环己烷 | 无色澄清液体 | 80.8 | 0.7318 |
*苯甲酸在100 ℃会迅速升华。
实验步骤如下:
a.在1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5 mL乙醇(过量)、20 mL 环己烷,以及4 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下图所示装好仪器,控制温度在65~70 ℃加热回流2 h。反应时环己烷—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沸点62.6 ℃)蒸馏出来,再利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回流环己烷和乙醇。
b.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
c.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呈中性。
d.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 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对粗产物进行蒸馏,低温蒸出乙醚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
e.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 mL。
回答下列问题:
(1)①步骤a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b中应控制馏分的温度在________。
A.65~70 ℃ B.78~80 ℃
C.85~90 ℃ D.215~220 ℃
③加入乙醇过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Na2CO3加入不足,在步骤d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步骤d中的分液操作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
B.振摇几次后需打开分液漏斗下口的玻璃活塞放气
C.经几次振摇并放气后,手持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D.放出液体时,需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4)该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