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A、B、C、D都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非金属元素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C原子的最外层p轨道的电子为半充满结构,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E位于第4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与A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图
(2)B、C、D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O>C.(用元素符号表示)
(3)CA3物质能与很多化合物通过配位键发生相互作用.CA3与第2周期中的另一种元素的氢化物相互作用得到的化合物X是科学家潜心研究的一种储氢原料,X是乙烷的等电子体;加热X会缓慢释放H2,转变为化合物Y,Y是乙烯的等电子体.
①化合物CA3的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X的结构式为(必须标明配位键).
②形成CA3物质的中心原子在X、Y分子中的杂化方式分别是sp3和sp2,Y分子中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5:1.
(4)在研究金矿床物质组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了E元素存在E-Ni-Zn-Sn-Fe多金属互化物.
①某种金属互化物具有自范性,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该金属互化物属于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可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鉴别.
②E能与类卤素(SCN)2反应生成E(SCN)2,类卤素(SCN)2对应的酸有两种,理论上硫氰酸(H-S-C≡N)的沸点低于异硫氰酸(H-N≡C≡S)的沸点,其原因是异硫氰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硫氰酸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③立方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与氯化钠相同,其中每个Ni周围有6个最近距离的氧原子,这些氧原子形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若NiO晶体的密度为ρg•cm-3,其晶胞边长为$\root{3}{\frac{75×4}{ρ{N}_{A}}}$cm(不必计算结果,阿伏加德罗常数常数的值为NA).

分析 A、B、C、D都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
非金属元素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则B是C元素;
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D为O元素,C原子的最外层p轨道的电子为半充满结构,且C原子序数大于B而小于D,所以C是N元素;
E位于第4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与A相同,为Cu元素;
(1)E是Cu元素,有29个电子,其3d、4s电子为Cu原子价电子;
(2)B、C、D分别是C、N、O元素,同一周期元素,其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
(3)①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微粒空间构型,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有空轨道和孤电子对;
②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价层电子对数=σ 键个数+孤对电子,据此确定杂化类型;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中一个σ键两个π键;
(4)①晶体具有自范性,可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进行鉴别;
②由于异硫氰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硫氰酸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所以硫氰酸(H-S-C≡N)的沸点低于异硫氰酸;
③立方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域氯化钠相同,其中每个Ni周围有6个最近距离的氧原子,这些氧原子形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根据均摊法计算晶胞中Ni、O原子数目,根据ρ=$\frac{M}{V}$计算体积,棱长=$\root{3}{V}$.

解答 解:A、B、C、D都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
非金属元素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则B是C元素;
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D为O元素,C原子的最外层p轨道的电子为半充满结构,且C原子序数大于B而小于D,所以C是N元素;
E位于第4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与A相同,为Cu元素;
(1)E是Cu元素,有29个电子,其3d、4s电子为Cu原子价电子,其价电子排布图为,故答案为:
(2)B、C、D分别是C、N、O元素,同一周期元素,其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N>O>C,故答案为:N>O>C;
(3)①氨气分子中,NH3中N原子成3个σ键,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价层电子对数=3+$\frac{1}{2}$(5-3×1)=4,所以采取sp3杂化,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型;
NH3与第二周期另一种元素的氢化物相互作用的产物,X是乙烷的等电子体,应含有18的电子,为BH3•NH3,Y是乙烯的等电子体,应为BH2=NH2,X中B含有空轨道,N含有孤电子对,可形成配位键,X的结构式为
故答案为:三角锥形;
②由可知,中心原子形成4个σ 键,为sp3杂化,Y是乙烯的等电子体,应为BH2=NH2,BH2=NH2中B和N都形成3个σ 键,为sp2杂化,BH2=NH2中含有1个碳氮双键,含有1个π键,含有2个B-H键、2个N-H键,所以分子中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5:1,
故答案为:sp3和sp2;5:1;
(4)①晶体具有自范性,可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进行鉴别,某种金属互化物具有自范性,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该金属互化物属于晶体,可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鉴别,
故答案为:晶体;X射线衍射;
②由于异硫氰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硫氰酸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所以硫氰酸(H-S-C≡N)的沸点低于异硫氰酸,
故答案为:异硫氰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硫氰酸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③立方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域氯化钠相同,其中每个Ni周围有6个最近距离的氧原子,这些氧原子形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晶胞中Ni原子数目为1+12×$\frac{1}{4}$=4,氧原子数目为8×$\frac{1}{8}$+6×$\frac{1}{2}$=4,晶胞体积=$\frac{\frac{(59+16)}{{N}_{A}}×4}{ρ}$cm3,棱长=$\root{3}{V}$=$\root{3}{\frac{\frac{(59+16)}{{N}_{A}}×4}{ρ}}$cm=$\root{3}{\frac{75×4}{ρ{N}_{A}}}$cm,
故答案为:6;正八面体;$\root{3}{\frac{75×4}{ρ{N}_{A}}}$.

点评 本题是对物质结构的考查,涉及晶体结构与性质、核外电子排布、杂化轨道、晶胞计算等,难度中等,(4)为易错点,注意利用均摊法计算晶胞质量,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计算氧化镍晶体中离子数目之比,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10月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某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先分别量取两种溶液,然后倒入试管中迅速振荡,混合均匀,开始计时,通过测定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该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编号[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温度/℃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0.10

2.0

0.010

4.0

25

0.20

2.0

0.010

4.0

25

0.20

2.0

0.010

4.0

50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

(3)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 s,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 mol·L-1·min-1;

(4)该反应的速率v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在t1~t2时段反应速率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或“变化不明显”),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Ⅰ.乙烯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乙烯的结构简式为H2C=CH2
Ⅱ.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H+C2H5OH$?_{△}^{浓硫酸}$ CH3COOC2H5+H2O,该反应类型是酯化反应.
(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乙醇、乙酸及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3)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实验操作是分液(填写操作名称).
(4)实验时,向盛乙酸和乙醇的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暴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高锰酸钾氧化甲苯制备苯甲酸(KMnO4中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MnO2,酸性条件下为Mn2+

已知:苯甲酸相对分子量122,熔点122.4℃,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
实验流程:
①往装置A中加入2.7mL(2.3g)甲苯和125mL水,然后分批次加入8.5g稍过量的KMnO4固体,控制反应温度约在100℃,当甲苯层近乎消失,回流不再出现油珠时,停止加热.
②将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合并滤液与洗涤液,冷却后加入浓盐酸,经操作I得白色较干燥粗产品.
③纯度测定:称取1.220g白色样品,配成100mL苯甲酸溶液,取25.00mL溶液,用0.1000mol/L KOH标准溶液滴定,重复滴定四次,每次消耗的体积如表所示.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体积(mL)24.0024.1022.4023.90
请回答:
(1)装置A的名称三颈烧瓶.若不用温度计,本实验控制反应温度的措施为沸水浴加热.
(2)白色粗产品中除了KCl外,其他可能的无机杂质为MnCl2
(3)操作②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防止苯甲酸结晶析出,减少其损失,操作I的名称过滤、干燥.
(4)步骤③中用到的定量仪器有分析天平,100mL容量瓶,50mL酸式、碱式滴定管.
(5)样品中苯甲酸纯度为96.00%.
(6)滴定操作中,如果对装有KOH标准溶液的滴定管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测定结果将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实验室利用如图的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1)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用是:冷凝和防止倒吸.
(2)为了证明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上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3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3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小试管Ⅱ再测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试管Ⅰ中试剂试管Ⅱ中试剂有机层的
厚度/cm
A2mL乙醇、1mL乙酸、
1mL18mol•L-1 浓硫酸
 饱和Na2CO3
溶液
3.0
B2mL乙醇、1mL乙酸0.1
C2mL乙醇、1mL乙酸、
3mL 2mol•L-1 H2SO4
0.6
D2mL乙醇、1mL乙酸、盐酸0.6
①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3mL和4mol•L-1
②分析实验A C(填实验编号)的数据,可以推测出浓H2SO4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产率.
(3)若现有乙酸90g,乙醇138g发生酯化反应得到80g乙酸乙酯,试计算该反应的产率为60.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5.某实验小组欲制取乙酸乙酯,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CH3COOH$?_{△}^{浓硫酸}$CH3COOCH2CH3+H2O.
(2)试管b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碳酸钠溶液.
(3)实验时混合乙醇和浓硫酸的方法是先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边振荡边缓慢的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振荡
(4)甲装置试管b中导管未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防止倒吸;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 ①导气 ②冷凝 ③防止倒吸.
(5)试管b中溶液的主要用途是: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少量乙酸和乙醇,有利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科学家正在研究温室气体CH4和CO2的转化和利用.
(1)CH4和CO2所含的三种元素电负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H<C<O.
(2)下列关于CH4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ad(填序号).
a.固态CO2属于分子晶体
b.CH4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是极性分子
c.因为碳氢键键能小于碳氧键,所以CH4熔点低于CO2
d.CH4和CO2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分别是sp3和sp
(3)在Ni基催化剂作用下,CH4和CO2反应可获得化工原料CO和H2
①基态Ni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84s2,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III族.
②Ni能与CO形成正四面体形的配合物Ni(CO)4,1mol Ni(CO)4中含有8mol σ键.
(4)一定条件下,CH4、CO2都能与H2O形成笼状结构(如图所示)的水合物晶体,其相关参数见下表.CH4与H2O形成的水合物俗称“可燃冰”.

分子直径/nm分子与H2O的结合能E/kJ•mol-1
CH40.43616.40
CO20.51229.91
①“可燃冰”中分子间存在的2种作用力是氢键,范德华力.
②为开采深海海底的“可燃冰”,有科学家提出用CO2置换CH4的设想.已知上图中笼状结构的空腔直径为0.586nm,根据上述图表,从物质结构及性质的角度分析,该设想的依据是二氧化碳的分子直径小于笼状结构的空腔直径,且二氧化碳与水的结合能力强于甲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为暗紫色固体,可溶于水,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逐渐分解,在碱性溶液中稳定.
工业上制备K2FeO4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方法Ⅰ:次氯酸盐氧化法.
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已知“氧化”过程中氧化产物为Na2FeO4,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Cl3+10NaOH+3NaClO=2Na2FeO4+9NaCl+5H2O.
(2)“转化”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FeO4+2KOH═K2FeO4+2NaOH.
(3)上述工艺得到的高铁酸钾常含有杂质,可将粗产品用稀KOH溶液溶解,然后加入饱和KOH溶液,冷却结晶,这种分离提纯的方法为重结晶法.
方法Ⅱ:电解法.
以铁为阳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在阳极液中加入KOH
(4)电解时阳极发生反应生成FeO42-,该电极反应方程式为Fe+8OH--6e-═FeO4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1 mol酸与1 mol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D.表示中和热的离子方程式为:H+(aq)+OH-(aq)=H2O(l)△H=57.3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