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常用反应3Cl2+8NH3===N2+6NH4Cl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根据材料中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
(2)氧化剂与被氧化的还原剂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当有68 g 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的物质为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g。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二氧化硫漂白作用时,从“氯气的漂白作用实际上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得到启发。为了探究二氧化硫作用得到底是二氧化硫本身还是二氧化硫与水作用的产物,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室用亚硫酸钠粉末跟硫酸制取二氧化硫,现有下列三种硫酸溶液,应选用 ▲ (填字母)。
A.98%浓硫酸 B.70%硫酸 C.10%稀硫酸
(2)为了探究SO2能否使品红褪色,该同学选择了正确的药品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指出实验装置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
① ▲ ;② ▲ 。
(3)该同学选择了正确装置后,实验中控制二氧化硫以大约每秒3个气泡的速度通过品红的酒精溶液时,经过一小时后,品红仍不褪色。为此,你认为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微粒可能是 ▲ 。
(4)该同学进一步实验如下:取等量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少量亚硫酸钠固体和亚硫酸氢钠固体,两支试管中的品红都褪色,他得出的结论:使品红褪色的微粒肯定是HSO3-或SO32-。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 ,其理由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配制生理盐水 B.燃放鞭炮
C.食物腐烂 D.高炉炼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有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
(1)向烧杯中加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指悬吊的金属圈)是( )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铁圈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面三种方法都可以制得Cl2:
①MnO2+4HCl(浓)MnCl2+2H2O+Cl2↑
②2KMnO4+16HCl===2KCl+2MnCl2+8H2O+5Cl2↑
③O2+4HCl(气)2H2O+2Cl2
这三种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O2>MnO2>KMnO4 B.KMnO4>MnO2>O2
C.MnO2>KMnO4>O2 D.O2>KMnO4>M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H+、Mg2+、Fe2+、S2-、I-、S中,只具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具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酸雨是指天空降水呈酸性(pH小于5.6),个别地方酸雨的pH竟低于2.1(食醋的pH=3)。形成酸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它们的主要来源是煤和石油的燃烧,全世界每年有1.5亿吨SO2的排放量。
(1)SO2可在空气中受光照被氧化,最终与雨水形成酸雨。试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排放的尾气、硝酸厂和化肥厂的废气都含氮氧化物,全世界每年排放量约5×107 kg。NO2溶于水生成________酸。
(3)酸雨可导致的危害有( )
A.腐蚀建筑物 B.导致树木枯萎
C.造成洪涝灾害 D.恶化人类环境
(4)为了减少酸雨的形成,必须减少SO2的排放量,对燃料中的硫化物进行________,对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