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1)(4)(5)
(1)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体积超过其容积的$\frac{1}{3}$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紧靠试管内壁
(3)用品红试纸检验SO2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
(4)用托盘天平称量11.7g氯化钠固体
(5)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时,用去NaOH溶液32.30mL
(6)浓硝酸贮存在配有橡胶塞的棕色试剂瓶中
(7)酸碱中和滴定前,锥形瓶需用待测液润洗两次.

分析 (1)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frac{1}{3}$;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竖直悬空;
(3)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
(4)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g;
(5)滴定管精确到0.01;
(6)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见光易分解;
(7)根据C(待测)═$\frac{C(标准)×V(标准)}{V(待测)}$分析误差.

解答 解:(1)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frac{1}{3}$,故正确;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滴管尖端不能接触试管内壁,故错误;
(3)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错误;
(4)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g,所以可用托盘天平称量11.7g氯化钠固体,故正确;
(5)滴定管精确到0.01,可量取盐酸32.30mL,故正确;
(6)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橡胶,不能用橡胶塞,且浓硝酸见光易分解,所以浓硝酸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棕色细口试剂瓶中,故错误;
(7)若将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然后再加入待测液,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大,根据C(待测)═$\frac{C(标准)×V(标准)}{V(待测)}$可知消耗的V(标准)偏多,结果C(待测)偏大,故错误;
故答案为:(1)(4)(5).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基础实验操作,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和使用的仪器,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化学物质丰富多彩,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漂白粉、盐酸、碘酒和液氯都属于混合物
B.向煮沸的1 mol/L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备Fe(OH)3胶体
C.熔融氯化钠,盐酸和铜都能导电,所以都属于电解质
D.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已知:正盐A强热可得到B、C、D、E四种物质,B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液体,E、F 是空气主要成分,D能产生酸雨,I为红棕色气体,C与J反应可得A,J、K为两种常见的酸.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E分别是NH3、N2
(2)写出A强热分解生成B、C、D、E的化学方程式3(NH42SO4$\frac{\underline{\;强热\;}}{\;}$3SO2↑+4NH3↑+N2↑+6H2O.
(3)写出D通人FeCl 3 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2+2Fe3++2H2O=SO42-+2Fe2++4H+
(4)-定浓度J、K混合后的稀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人铜粉,最多能溶解a g(产生气体只为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人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①a=9.6g,②生成的气体G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③J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5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CO(g)+H2O(g)?CO2(g)+H2(g),其正反应放热.现有三个相同的2L恒容绝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密闭容器Ⅰ、Ⅱ、Ⅲ,在Ⅰ中充入1mol CO和1mol H2O,在Ⅱ中充入1mol CO2 和1mol H2,在Ⅲ中充入2mol CO 和2mol H2O,700℃条件下开始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K<(填“>”“=”或“<”)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在Cu2S+4H2SO4(浓)$\stackrel{△}{→}$2CuSO4+2SO2↑+S↓+4H2O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u、S,被还原的元素是S,还原产物是SO2,氧化产物是CuSO4、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K+、Mg2+、Al3+、Fe2+、Ba2+、NH4+、NO3-、SO42-、I-、Cl-、H+分别取一定量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溶液滴在pH纸上,试纸呈红色.
②取100mL溶液加入足量铜片,收集到22.4mL(标准状况下)无色气体,该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后立即变成红棕色,最终测得溶液pH=7.若再向该反应混合物中加稀硫酸,无气体产生.
③取100mL溶液滴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0.233g白色沉淀.
④取实验③中溶液过滤,得到澄清溶液,向其中滴入足量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⑤取100mL溶液逐滴滴入0.1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微热,收集到44.8mL(标准状况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当溶液中无气体产生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

⑥取100m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不到紫色火焰.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中一定不含的例子有K+、Fe2+、Ba2+、I-
(2)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Mg2+)=0.01mol/L、c(Al3+)=0.01mol/L,c(NH4+)=0.02mol/L,c(NO3-)=0.01mol/L,和c(SO42-)=0.01mol/L.
(3)写出实验②中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3Cu+8H++2NO3-=3Cu2++2N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Ⅰ.实验室制乙烯时产生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甲、乙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溴水褪色的原因.(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已知:①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气体,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②SO2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操作现象
点燃酒精灯,
加热至170℃
a.A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
b.B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
实验完毕c.A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
(1)写出生成乙烯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 $→_{170℃}^{浓硫酸}$CH2=CH2↑+H2O.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 性.
(2)加入沸石的作用是防止瀑沸;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操作是待溶液冷却后再补加.
(3)分析使B中溶液褪色的物质,甲认为是C2H4,乙认为不能排除SO2的作用.
①根据甲的观点,C2H4使B中溶液褪色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
②乙根据现象c认为产生了SO2,写出SO2使B中溶液褪色的离子方程式:SO2+Br2+2H2O=4H++2 Br-+SO42-
(4)为证实各自观点,甲、乙同学重新实验,各自在A、B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均观察到溴水褪色.
①根据甲的设计,洗气瓶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
②乙为进一步验证其观点,取少量反应后的B中溶液,加入少量BaCl2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H2O+Br2═4H++2Br-+SO42-、SO42-+Ba2+═BaSO4↓或SO2+2H2O+Br2+Ba2+═4H++2Br-+Ba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光纤通信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目前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已投入使用,光纤通信的光导纤维是由下列哪种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  )
A.SiCB.SiO2C.SiD.Si3N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B.Na2CO3比NaHCO3稳定
C.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D.Na2CO3俗名:小苏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