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符号F;短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1;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3s23p5
(2)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Si-O:46OkJ/mo1,Si-Si:175kJ/mo1,O═O:498k1/mol,则反应Si+O2═SiO2的反应的△H=-992KJ/mol.
(3)N≡N的键能为942kJ/mo1,N-N单键的键能为247kJ/mo1,通过计算说明N2中的π键更稳定(填“σ”或“π”).
(4)钋(Po)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它的晶胞堆积模型为简单立方堆积,钋的摩尔质量为209g•mol-1,晶胞的密度为ρ g•cm-3,则它晶胞的边长(a)为$\root{3}{\frac{209}{ρ{N}_{A}}}$×1010pm.(用代数式表示,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5)测定大气中PM2.5的浓度方法之一是β-射线吸收法,β-射线放射源可用85Kr.已知Kr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该晶体中与每个Kr原子相紧邻的Kr原子有m个,晶胞中含Kr原子为n个,则$\frac{m}{n}$=4.

分析 (1)根据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来判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而消耗的能量,原子越易电子其第一电离能越小;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根据△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计算;
(3)N≡N中含有2个π键,1个σ键,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判断;
(4)根据晶胞中原子数目计算结合摩尔质量,计算晶胞质量,再根据密度定义计算晶胞的体积,求边长;
(5)以顶点为计算,与之相邻的最近的Kr位于三个面心上,而顶点的原子为8个立方体共有,每个面心上的Kr为两个立方体共有,故与每个Kr原子相紧邻的Kr原子有3×4=12,晶胞中含Kr原子为8×$\frac{1}{8}$+6×$\frac{1}{2}$=4,然后求出比值.

解答 解:(1)根据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为F,所以F的电负性最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而消耗的能量,原子越易电子其第一电离能越小,短周期中Na原子最易失去1个电子,所以Na的第一电离能最小,Na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所以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为Cl,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5
故答案为:F;1s22s22p63s1;3s23p5
(2)根据晶体结构可知,在晶体硅中每个硅原子实际占有2个Si-Si键,在二氧化硅中每个硅原子占有4个Si-O键,所以△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可得,△H=(175×2+498-4×460)KJ/mol=-992KJ/mol;
故答案为:-992KJ/mol;
(3)N≡N中含有2个π键,1个σ键,已知N≡N键能为942kJ/mol,N-N单键键能为247kJ/mol,则1个π键的键能为$\frac{942-247}{2}$kJ/mol=347.5kJ/mol,则N2中的π键键能大于σ键键能,较稳定,
故答案为:π;
(4)晶胞的堆积棋型为简单立方堆积,则晶胞中含有1个原子,故晶胞质量为$\frac{209}{{N}_{A}}$g,晶胞的体积为V=a3cm3,故晶胞密度ρ=$\frac{m}{V}$=$\frac{\frac{209}{{N}_{A}}g}{{a}^{3}c{m}^{3}}$,解得a=$\root{3}{\frac{209}{ρ{N}_{A}}}$cm=$\root{3}{\frac{209}{ρ{N}_{A}}}$×1010pm,
故答案为:$\root{3}{\frac{209}{ρ{N}_{A}}}$×1010
(5)与每个Kr原子相紧邻的Kr原子有3×4=12,晶胞中含Kr原子为8×$\frac{1}{8}$+6×$\frac{1}{2}$=4,则$\frac{m}{n}$=$\frac{12}{4}$=3;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负性、化学键的稳定性判断以及晶胞的计算等知识点,注意根据均摊法计算晶胞中原子数目,计算晶胞的棱长是计算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的是(  )
A.Fe(OH)3B.Fe(OH)2C.FeCl2D.Fe(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已知室温时,0.1mol•L-1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回答下列各问题:
①HA的电离平衡常数K=1×10-7
②升高温度时,K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Cu(N4H34]x(SO4y•zH2O是一种重要的染料及农药中间体,为深蓝色晶体.已知:

①[Cu(NH34]x(SO4y•zH2O在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如图1.
②[Cu(NH34]x(SO4y•zH2O在溶液中存在以下电离(解离)过程:
[Cu(NH34]x(SO4y•zH2O=x[Cu(NH34]2++y SO42-+z H2O
[Cu(NH34]2+?Cu2++4NH3
Ⅰ、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以废铜屑、稀硫酸、氨水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设计的合成路线为:
废铜屑$\stackrel{灼烧}{→}$CuO$\stackrel{稀H_{2}SO_{4}}{→}$溶液A$\stackrel{氨水}{→}$悬浊液B$\stackrel{氨水}{→}$溶液C$\stackrel{试剂D}{→}$$\stackrel{操作E}{→}$产品品体
(1)一般废金属屑在使用之前需要用热的碱液浸泡以除去其表面的油污,但本实验并不需要的原因是灼烧时油污生成CO2和H2O而除去.
(2)依据相关信息试剂D为无水乙醇.若操作过程不加入试剂D而是加热蒸发、冷却结晶,则得到的产物晶体中往往含有Cu(OH)2[或Cu2(OH)2SO4]杂质,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加热蒸发过程中NH3挥发,使反应[Cu(NH34]2+?Cu2++4NH3平衡往右移动,且Cu2+发生水解.
(3)操作E的实验步骤为:a.减压过滤 b.洗涤 c.干燥
①洗涤时不用水而用乙醇和浓氨水的混合物洗涤的原因为减少粗产品的溶解损耗.
②干燥时不宜采用加热干燥的方法,可能的原因是加热易使[Cu(NH34]SO4•H2O分解.
Ⅱ、NH3的测定:精确称取a g 晶体,加适量水溶解,注入如图2所示的锥形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10% NaOH溶液至小试管充满并溢出足够溶液,加热保持微沸,将样品溶液中的氨全部蒸出,用V1mLc1mol•L-1的盐酸溶液吸收.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c2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到终点时消耗V2 mlNaOH溶液
(4)装置中长颈漏斗插入小试管的作用:液封并减少NaOH溶液的用量,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及速率作用同分液漏斗.
(5)蒸氨过程中锥形瓶内会出现少量黑色固体的化学式为CuO.氨完全蒸出的标志为溶液不再为深蓝色.
(6)样品中NH3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frac{1.7({c}_{1}{V}_{1}-{c}_{2}{V}_{2})}{ag}$%.
(7)[Cu(NH34]x(SO4y•zH2O晶体中硫酸根和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9.02%和7.32%,则晶体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工业上制备 Cu(NO32•6H2O的流程如下:

(1)步骤1中向装置内通入氧气可提高原料转化率、减少空气污染.用化学用语解释其原因氮氧化物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从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则降低空气污染
(2)步骤2中
①调节pH值为使Fe3+沉淀完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cd(填字母).
a.NaOH溶液            b.氨水           c.Cu(OH)2    d.CuO
②根据下表数据,溶液的 pH应保持在3.2≤pH值<4.7范围
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的pH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时的pH
Fe3+1.93.2
Cu2+4.76.7
(3)步骤3中,要用硝酸调节溶液的pH=1,应用平衡原理解释其原因为硝酸铜水解生成氢氧化铜和硝酸,加入硝酸抑制硝酸铜水解,得到较纯净的Cu(NO32•6H2O
(4)在硝酸铜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O3-)>c(Cu2+)>c(H+)>c(OH-).
(5)步骤4的操作I应该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根据不同硝酸铜晶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该操作温度应控制在 25~30℃,原因为温度高于30℃时,Cu(NO32•6H2O水生成Cu(NO32•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的名称是 2,3,5,5-四甲基-4,4-二乙基己烷
B.等物质的量的苯和苯甲酸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不相等
C.苯与甲苯互为同系物,均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D.结构片段为 的高聚物,其单体是甲醛和苯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钠、镁、铝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1)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取决于元素原子结构.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钠、镁、铝元素的阳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l3+<Mg2+<Na+(用离子符号表示).在短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VIIA族.
(3)钠、镁、铝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某些性质上存在着递变规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d(选填编号).
a.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熔点就越高
b.其碱性按NaOH、Mg(OH)2、Al(OH)3顺序依次减弱
c.常温下都能与浓硝酸剧烈反应生成硝酸盐,但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d.等质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加
(4)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 Pauling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χ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Linus Pauling假定氟元素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元素NaMgAlSiPSCl
电负性0.91.21.51.82.12.53.0
从上表可以看出电负性的大小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关系是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χ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AlCl3中的化学键类型应该是共价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实验室制备溴乙烷(C2H5Br)的装置和步骤如图:(已知溴乙烷的沸点38.4℃)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图所示的U形管和大烧杯中加入冰水;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95%乙醇、28mL78%浓硫酸,然后加入研细的13g溴化钠和几粒碎 瓷片;
③小心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制取溴乙烷的化学方程式为:NaBr+H2SO4+C2H5OH$\stackrel{△}{→}$NaHSO4+C2H5Br+H2O.
(2)反应时若温度过高,可看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该气体分子式为Br2,同时生成的无色气体分子式为SO2和H2O.
(3)为了更好的控制反应温度,除用图示的小火加热,更好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
(4)U型管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油状液体生成.
(5)反应结束后,U形管中粗制的C2H5Br呈棕黄色.为了除去粗产品中的杂质,可选择下列试剂中的c(填序号).
A.NaOH溶液       B.H2OC.Na2SO3溶液      D.CCl4
所需的主要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填仪器名称).要进一步制得纯净的C2H5Br,可用水洗,然后加入无水CaCl2,再进行蒸馏(填操作名称).
(6)下列几项实验步骤,可用于检验溴乙烷中溴元素,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取少量溴乙烷,然后④①⑤③②(填代号).
①加热;②加入AgNO3溶液;③加入稀HNO3酸化;④加入NaOH溶液;⑤冷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6.如图所示,试分析确定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已知:
(1)D、E互为同分异构体;
(2)B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3)B、G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则各物质的结构简式为:AHCHO,BHCOOH,CCH3OH,DHCOOC2H5,ECH3COOCH3,FCH3COOH,GCH3C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