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操作1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
(2)验证SO2气体具有还原性且实验现象明显可选用氯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等有颜色的强氧化性试剂;
(3)检验硫酸根离子,应避免银离子、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
(4)洗涤沉淀时,可在过滤器中加入整理水2-3次,使水自然流下,可用检验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
(5)A作用除去CO中混有的二氧化碳,B为Fe2O3与CO反应装置,C作用为吸收从B中出来的气体混有的二氧化碳,D作用为燃烧剩余的CO,E作用为干燥进入B装置的气体,应先除去CO中的二氧化碳,干燥后与氧化铁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最后点燃,以免污染环境.
解答 解:(1)操作1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为过滤操作,所用到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玻璃棒、烧杯和漏斗,故答案为: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2)选用氯水检验时,氯气与SO2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反应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
故答案为:SO2+Cl2+2H2O=H2SO4+2HCl;
(3)检验硫酸根离子,应避免银离子、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方法是取少量溶液1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HCl溶液酸化后,再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SO42-,反之则无,
故答案为:取少量溶液1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HCl溶液酸化后,再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SO42-,反之则无;
(4)洗涤沉淀,可沿玻璃棒向漏斗中注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再重复2~3次,二氧化碳和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同时生成碳酸氢钠,如沉淀洗涤干净,则取最后一次滤出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酸化,无气泡产生,则已洗涤干净,
故答案为:沿玻璃棒向漏斗中注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再重复2~3次;取最后一次滤出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酸化,无气泡产生,则已洗涤干净;
(5)①A作用除去CO中混有的二氧化碳,B为Fe2O3与CO反应装置,C作用为吸收从B中出来的气体混有的二氧化碳,D作用为燃烧剩余的CO,E作用为干燥进入B装置的气体.所以各装置顺序为:A→E→B→C→D,
故答案为:E→B→C→D;
②CO为易燃气体,不纯受热会发生爆炸危险,所以在加热前要检验其纯度,
故答案为:检验CO气体纯度;
③从B中出来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不利于CO点燃,C装置作用为除去CO气体混有的二氧化碳,利用CO点燃,
故答案为:除去CO气体混有的二氧化碳,利用CO点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工艺流程的理解、离子的检验与共存、物质分离提纯等基本操作、物质性质与化学用语等,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常见离子检验的方法的积累.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e3+、NH4+、SCN-、Cl- | B. | Fe3+、H+、NO3-、SO42- | ||
C. | K+、H+、NO3-、AlO2- | D. | Na+、NH4+、Cl-、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l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l2是电解质 | |
B. | 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
C. | 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 |
D. | 按照如图操作,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aCl溶液和NaOH溶液 | B. | 稀硫酸和稀醋酸 | ||
C. | Fe(OH)3胶体和溴水 | D. | Ba(OH)2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氨基苯甲酸 | B. | 羟基丙酮 | ||
C. | 肉桂酸(C6H5-CH═CH-COOH) | D. | 乙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通常状况下,苯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燃烧时可产生浓烟 | |
B. | 通常状况下,苯与浓硝酸混合则剧烈反应生成硝基苯,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C. | 苯和乙醇可以通过直接蒸馏进行分离 | |
D. | 苯有一种二氯代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 利用装置萃取苯中的Br2 | B. | ![]() 利用装置探究NH3具有氧化性 | ||
C. | ![]() 利用装置测定变质Na2O2的纯度 | D. | ![]() 利用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