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分子核外电子总数不同的是(  )
A.H2O2和CH3OHB.HNO2和HClOC.H2O和CH4D.HCl和F2

分析 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电子总数就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电子数之和.

解答 解:A.O原子有8个电子,H原子有1个电子,H2O2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8,C原子的有6个电子,CH3OH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8,二者核外电子总数相同,故A错误;
B.氢原子有1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C原子的有7个电子,HNO2中核外电子总数是24,氯原子有17个电子,HClO中核外电子总数是26,二者核外电子总数不同,故B正确;
C.氢原子有1个电子,氧原子有8个电子,H2O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0,碳原子有6个电子,CH4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0,故C错误;
D.氯原子有17个电子,氢原子有1个电子,HCl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8,F原子有9个电子,F2中核外电子总数是18,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中电子数的计算,对于常见的微粒,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微粒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纯碱作为基本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联合制碱法制得优质纯碱的同时,还可得到副产品氯化铵,且达到充分利用原料的目的,工业流程及相关溶解度曲线如图,请回答:

(1)母液Ⅰ的主要成分是NaCl,氨母液Ⅰ碳酸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H2O+CO2=NH4Cl+NaHCO3↓;氨母液Ⅰ保持在30℃~35℃下碳酸化,原因是防止碳酸氢铵分解
(2)在NaHCO3过滤后,将NH4Cl分离并使用剩余的母液回至制碱系统复用,是联碱法与氨碱法的主要区别,母液循环析出,除加入NaCl固体外,还应采取的措施是通入氨气
(3)不用其他试剂,检验NH4Cl是否纯净的方法及操作是取少量氯化铵产品于试管底部,加热,若试管底部无残留物,表明氯化铵产品纯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利用废铝箔(主要成分为Al、少量的Fe、Si等)既可制取有机合成催化剂AlBr3又可制取净水剂硫酸铝晶体.
I.实验室制取无色的无水AlBr3(熔点:97.5℃,沸点:263.3~265℃)可用如图1所示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l.将铝箔剪碎,用CCl4浸泡片刻,干燥,然后投入到烧瓶6中.
步骤2.从导管口7导入氮气,同时打开导管口l和4放空,一段时间后关闭导管口7和1;导管口4接装有五氧化二磷的干燥管.
步骤3.从滴液漏斗滴入一定量的液溴于烧瓶6中,并保证烧瓶6中铝过剩.
步骤4.加热烧瓶6,回流一定时间.
步骤5.将氮气的流动方向改为从导管口4到导管口l.将装有五氧化二磷的干燥管与导管口1连接,将烧瓶6加热至270℃左右,使溴化铝蒸馏进入收集器2.
步骤6.蒸馏完毕时,在继续通入氮气的情况下,将收集器2从3处拆下,并立即封闭3处.
(1)步骤l中,铝箔用CCl4浸泡的目的是除去铝箔表面的油脂等有机物.
(2)步骤2操作中,通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
(3)步骤3中,该实验要保证烧瓶中铝箔过剩,其目的是保证溴完全反应,防止溴过量混入溴化铝中.
(4)铝与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Br2=2AlBr3
(5)步骤4依据何种现象判断可以停止回流操作当5的管中回流液呈无色或烧瓶6中物质呈无色.
(6)步骤5需打开导管口l和4,并从4通入N2的目的是将溴化铝蒸汽导入装置2中并冷凝得到溴化铝.
Ⅱ.某课外小组的同学拟用废铝箔制取硫酸铝晶体,已知铝的物种类别与溶液pH关系如图2所示,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处理过的铝箔;2.0mol•L-1NaOH溶液:2.0mol•L-1硫酸
(7)由铝箔制备硫酸铝晶体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铝箔于烧杯中,分次加入2.0mol•L-1NaOH溶液,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②过滤    
③滤液用2.0mol/L硫酸在不断搅拌下调到pH4-10左右;
④过滤、洗涤  
⑤沉淀中不断加入2.0mol/L硫酸至恰好溶解;
⑥蒸发浓缩;
⑦冷却结晶; 
⑧过滤、洗涤、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将一溴丙烷和NaOH溶液共热煮沸几分钟后,冷却,滴入AgNO3溶液,结果没有看到浅黄色沉淀生成,其主要原因是(  )
A.加热时间太短B.不应冷却后再滴入AgNO3溶液
C.加AgNO3溶液前未用稀HNO3酸化D.加AgNO3溶液后未加稀H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X、Y、Z均为短周期元素,X、Y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Y+和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Y>ZB.单质沸点:Z>Y
C.离子半径:X2->Y+>Z-D.原子序数:X>Y>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体积相同、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中和时,(  )
A.两者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
B.中和HCl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多
C.中和CH3COOH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多
D.两者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无法比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XY
ANH3H2O
BSO2NaOH溶液
CCO26mol•L-1 H2SO4溶液
DHCl6mol•L-1 Na2SO4溶液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kJ/mol):P-P:198,P-O:360,O=O:498,则反应P4(白磷)+3O2═P4O6的反应热△H为(  )
A.-1 638 kJ/molB.+1 638 kJ/molC.-126 kJ/molD.+126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毕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2)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实验装置实验药品制备原理
甲小组A氢氧化钙、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
(NH42SO4+Ca(OH)2$\frac{\underline{\;\;△\;\;}}{\;}$2NH3↑+2H2O+CaSO4
乙小组②B浓氨水、氢氧化钠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③氢氧化钠溶于氨水后放热,增加氢氧根浓度,使NH3+H2O?NH3•H2O?NH4++OH-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加快氨气逸出.
(3)甲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5V1:7(m1-m2).
(4)乙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某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碱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