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NO的性质可知,NO易与氧气结合,氮的氧化物易形成酸雨;
(2)酸性条件下,亚硝酸根离子和亚铜离子反应生成铜离子、NO和水;
(3)红棕色气体是NO2,故有NO→N2O+NO2,配平后得:3NO=N2O+NO2;
(4)在水中NO与O2反应为4NO+3O2+2H2O=4HNO3,进行计算;
(5)m(沉淀)=m(混合物)+m(OH-),反应中存在:Mg→Mg2+→Mg(OH)2,Fe→Fe3+→Fe(OH)3,得出n(e-)=n(OH-),以此计算沉淀的质量.
解答 解:(1)因NO易与氧气结合,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成分,所以NO易形成酸雨,NO能与臭氧反应而破坏臭氧层,则abc正确,而只有闪电条件下,氮气才和氧气反应,所以d不正确,故答案为:abc;
(2)酸性条件下,亚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亚铜离子具有还原性,所以亚硝酸根离子和亚铜离子反应生成铜离子、NO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u++NO2-+2H+═Cu2++NO↑+H2O,
故答案为:Cu++NO2-+2H+═Cu2++NO↑+H2O;
(3)红棕色气体是NO2,故有NO→N2O+NO2,配平后得:3NO=N2O+NO2,故答案为:3NO=N2O+NO2;
(4)在水中NO与O2反应为4NO+3O2+2H2O=4HNO3,0.05molNO和0.03molO2反应氧气不足,由此可求出生成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故所得硝酸浓度为0.4mol•L-1,故答案为:0.4mol•L-1;
(5)n(NO)=0.1mol,生成0.01mol NO,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0.1mol×(5-2)=0.3mol,反应中存在:Mg→Mg2+→Mg(OH)2,Fe→Fe3+→Fe(OH)3,得出n(e-)=n(OH-),又m(沉淀)=m(混合物)+m(OH-),所以:m(沉淀)=4.9g+0.3mol×17g/mol=10g,
故答案为:10g.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NO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等知识,知道NO的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确定亚铜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t/℃ | 700 | 800 | 830 | 1 000 | 1 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A. | 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 |
B. | 此反应只有达到平衡时,密闭容器中的压强才不会变化 | |
C. | 此反应达到1 000℃时的反应速率比700℃时大 | |
D. |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放热反应中,旧键断裂需要的能量比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多 | |
B. |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
C. |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 |
D. | 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只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与各物质的状态无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火焰呈苍白色,瓶口出现大量白雾 | |
B. | 磷在氯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 |
C. | 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加水溶解后可得蓝绿色溶液 | |
D. | 用洁净的铂丝沾取碳酸钾粉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观察到明亮的紫色火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5NA | |
B. | 标准状况下,2.24LCl2通入水中生成NA个HClO | |
C. | 1.6gO2与O3组成的混合物中所含O原子数为0.1NA | |
D. | 25℃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试剂X为稀硫酸 | |
B. | 反应Ⅱ中生成Al(OH)3的反应为CO2+AlO${\;}_{2}^{-}$+2H2O═Al(OH)3↓+HCO${\;}_{3}^{-}$ | |
C. | 结合质子(H+)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lO${\;}_{2}^{-}$>OH->CO${\;}_{3}^{2-}$ | |
D. | 反应Ⅰ、Ⅱ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