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下列各组数据中,其比值为2:1的是(  )
A.氨水与(NH42SO4溶液混合后pH=7的溶液中,[NH4+]:[SO42-]
B.相同温度下,0.2 mol•L-1乙酸溶液与0.1 mol•L-1乙酸溶液中,[H+]之比
C.Na2CO3溶液中,[Na+]:[CO32-]
D.pH=12的Ba(OH)2溶液与pH=12的KOH溶液中,c[Ba(OH)2]:c(KOH)

分析 A.(NH42SO4与NH3•H2O的混合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H4+)+c(H+)=2c(SO42-)+c(OH-),25℃时,pH=7是显中性的溶液,据此进行判断;
B.乙酸溶液中,乙酸浓度不同,则乙酸的电离程度不相同;
C.碳酸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浓度减小;
D.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钾都是强电解质,溶液的pH相同,则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

解答 解:A.NH42SO4与NH3•H2O的混合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 (NH4+)+c(H+)=2c(SO42-)+c(OH-),25℃时,pH=7是显中性的溶液,故c(H+)=c(OH-),所以c(NH4+)=2c(SO42-),c(NH4+):c(SO42-)=2:1,故A正确;
B.相同温度下,乙酸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则0.2 mol•L-1乙酸与0.1mol•L-1乙酸中相比,前者乙酸的电离程度小于后者,则前后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之比小于2:1,故B错误;
C.碳酸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浓度减小,所以Na2CO3溶液中,[Na+]:[CO32-]大于2:1,故C错误;
D.pH=12的Ba(OH)2溶液与pH=12的KOH溶液中,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钾都是强电解质,溶液的pH相同,则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pH=12的KOH溶液与pH=12的Ba(OH)2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根据其化学式知,二者之间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2:1,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明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pH的关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A元素形成的-2价阴离子比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8个,B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C为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的二价金属,当2.4克C与足量热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2.24L,D的M层上7个电子.
(1)写出ABCD元素符号:
AO;
BNa;
CMg;
DCl.
(2)B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3)比较D的气态氢化物与H2S和HF的稳定性HF>HCl>H2S.
(4)用电子式表示B与D形成的化合物的过程:
(5)C与D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OH)2+2H+=Mg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8.0.2L 1mol/L的氯化铝溶液与0.5L 1mol/L的氯化钾溶液中,氯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在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反应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进行此实验,所用仪器如图:

(1)连接上述仪器的正确顺序是:E接C,D接A,B接H,G接F.
(2)气体发生装置中进行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当0.5mol MnO2参与反应时,被氧化的HCl的质量为36.5g,生成的Cl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3)在装置中:①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②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氯气.
(4)化学实验中检验是否有Cl2产生常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如果有Cl2产生,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纸变蓝,写出反应方程式Cl2+2KI=I2+2KCl.
(5)写出尾气吸收装置中进行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已知25℃时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数据如表所示:
化学式CH3COOHH2CO3HClO
电离平衡常数Ka=1.8×10-5Kal=4.3×10-7Ka2=5.6×10-11Ka=3.0×10-8
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四种溶液;
a.CH3COONa   b.Na2CO3c.NaClO  d.NaHCO3
pH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a<d<c<b(用编号填写).
(2)常温下,0.1mol•L-1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下列表达式的数据变大的是BD.
A.c(H+)   B.$\frac{c({H}^{+})}{c(C{H}_{3}COOH)}$    C.c(H+)•c(OH-)   D.$\frac{c(O{H}^{-})}{c({H}^{+})}$    E.$\frac{c({H}^{+})•c(C{H}_{3}CO{O}^{-})}{c(C{H}_{3}COOH)}$
(3)体积均为100mL pH=2的CH3COOH与一元酸HX,加水稀释过程中pH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HX的电离平衡常数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理由是稀释相同倍数,一元酸HX的pH变化比CH3COOH的大,故HX酸性较强,电离平衡常数较大.
(4)25℃时,CH3COOH与CH3COONa的混合溶液,若测得pH=6,则溶液中c(CH3COO-)-c(Na+)=9.9×10-7mol•L-1(填精确值).
(5)标准状况下,将1.12L CO2通入100mL 1mol•L-1的NaOH溶液中,用溶液中微粒的浓度符号完成下列等式:
①c (OH-)=2c(H2CO3)+c(HCO3-)+c(H+);②c(H+)+c(Na+)=c(HCO3-)+c(CO32-)+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水是生命之源,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水也是一种常用的试剂.
(1)与H2O分子中电子数相等的5核的分子和离子的化学式分别是CH4、NH4+
(2)水也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原因是:①氨气分子为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水中②氨气分子与水分子间易形成氢键③氨气可与水反应.
(3)冰的晶体类型与钠、碘、金刚石、干冰、氯化钠晶体中的一种晶胞相似.如图是冰晶胞的一部分,其中小黑点表示水分子,请将剩余的水分子用小黑点补充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物质按照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A.盐酸、水煤气、醋酸、干冰B.液氯、氯水、硫酸钠、乙醇
C.空气、天然气、苛性钾、硫酸钡D.胆矾、漂白粉、氯化钾、氯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在反应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中,1molCuSO4能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
A.$\frac{11}{15}$ molB.$\frac{2}{5}$molC.$\frac{3}{5}$molD.$\frac{1}{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从2013年12月1日零时起,车用汽油升级为“国Ⅳ”标准,汽油中的硫含量下降三分之二,对二氧化硫的排放有了大大的改善,SO2可以用Fe( NO33溶液吸收,某高中化学兴趣小组对SO2和 Fe( NO33 溶液的反应[0.1mol/L的Fe(NO33 溶液的 pH=2]做了相应探究.
探究I
(l)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取12.8g铜片和20mL 18mol•L-1的浓硫酸放在三颈瓶中共热,直至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同时根据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认为还有较多的硫酸剩余.

该同学设计求余酸的物质的量实验方案是测定产生气体的量.其方法有多种,请问下列方案中不可行的是A(填字母).
A.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的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结束反应后再次称重
B.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足量Na2S溶液后,测量所得沉淀的质量
C.用排饱和NaHSO3溶液的方法测定其产生气体的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
探究II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提出下列二种猜想:
猜想1:SO2与Fe3+反应;
猜想2: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
①按猜想1,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a2++SO2+2Fe3++2H2O═BaSO4↓+4H++2Fe2+( 可分步写SO2+2Fe3++2H2O=SO42-+4H++2Fe2+,Ba2++SO42-=BaSO4↓),证明该猜想1中生成的还原产物,某同学取少量溶液滴加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请分析该同学做法是否正确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SO2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②按猜想2,只需将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某种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应选择的替换溶液是c(填序号).
a.1mol/L 稀硝酸 b.pH=1的FeCl3溶液c.6.0mol/L NaNO3和0.2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③尾气的合理处理方法是用NaOH溶液来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