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和  是两种种不同的物质
B.由乙烯之间的相互加成可以得到聚乙烯
C.丁烷与丁烯互为同系物
D.乙酸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分析 A.二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B.乙烯中碳碳双键其中一个碳碳键断裂,自身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高聚物聚乙烯;
C.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为同系物;
D.乙酸是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解答 解:A.二氯甲烷中C原子连接的4个原子在空间是相邻的, 是同一物质,故A错误;
B.乙烯中碳碳双键其中一个碳碳键断裂,自身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高聚物聚乙烯,故B正确;
C.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为同系物,丁烷与丁烯碳原子数相同,不是同系物,故C产物;
D.乙酸是弱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把握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的概念以及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Ⅰ.验小组对H2O2的分解做了如下探究.下表是该实验小组研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时记录的一组数据,将质量相同但状态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盛有15ml 5%的H2O2溶液的大试管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结果如下:
MnO2触摸试管情况观察结果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
粉末状很烫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5min
块状微热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30min
(1)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2)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催化剂的颗粒大小有关.
Ⅱ.研究知Cu2+对H2O2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3)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4)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收集40 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已知:2C2H2(g)+5O2(g)═4CO2(g)+2H2O(l)△H=-Q1kJ/mol;
2H2(g)+O2(g)═2H2O(g)△H=-Q2 kJ/mol;
H2O(g)═H2O(l)△H=-Q3kJ/mol
(1)C2H2的燃烧热为Q1/2kJ/mol
(2)写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H2O(l)△H=-(1/2Q2+Q3)kJ/mol
(3)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C2H2和H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2Q1+0.5Q2+Q3)kJ
(4)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CO(g)+2H2(g)?CH3(OH)(g)△H1
②CO2(g)+3H2(g)=CH3OH(g)+H2O(g)△H2
③CO2(g)+H2(g)?CO(g)+H2O(g)△H3
已知反应①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H-HC-OH-OC-H
E/(kJ•mol-14363431076465413
由此计算:△H1=kJ/mol.已知△H2=-58kJ/mol,则△H3=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一位同学在复习时遇到这样一道习题: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H+、OH-、Na+、NO3-”,加入铝粉后,只产生H2,问该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存在哪几种离子.
(1)加入铝粉产生H2,说明铝具有还原性(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该同学分析:若H+大量存在,则NO3-就不能大量存在.
设计实验证实如下:
装置现象
ⅰ.实验初始,未见明显现象
ⅱ.过一会儿,出现气泡,液面上方呈浅棕色
ⅲ.试管变热,溶液沸腾
①盐酸溶解Al2O3薄膜的离子方程式是6H++Al2O3=2Al3++3H2O.
②根据现象ⅱ,推测溶液中产生了NO,为进一步确认,进行如下实验:
实 验内 容现 象
实验1 将湿润KI-淀粉试纸置于空气中未变蓝
实验2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浅棕色气体试纸变蓝
a.浅棕色气体是NO2
b.实验1的目的是对比实验,排除氧气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可能.
c.实验1、2说明反应生成了NO,将生成NO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1Al+1NO3-+4H+═1Al3++1NO↑+2H2O.
(3)再假设:若OH-大量存在,NO3-也可能不能大量存在.
重新设计实验证实如下:
装置现象
ⅰ.实验初始,未见明显现象
ⅱ.过一会儿,出现气泡,有刺激性气味
为确认“刺激性气味”气体,进行如下实验: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未变蓝;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NH3
②产生该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8Al+3NO3-+5OH-+2H2O=3NH3↑+8AlO2-
(4)在NaOH溶液中加入铝粉,结果只检验出有H2生成,其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5)实验结果证实:NO3?在酸、碱性环境中都有一定的氧化性,能氧化铝单质,产生含氮化合物.习题中的无色溶液一定能大量存在的是Na+和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的名称为:2,6-二甲基-5-乙基庚烷
B.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脱水,最多可生成3种二肽
C.大气污染物氟利昂-12的化学式是CF2Cl2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D.三硝酸甘油酯的分子式为C3H5N3O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2.A、B、C、D四种常见元素信息如下:常温下,A元素的单质是第二周期主族元素形成的气体单质中最稳定的单质;B元素原子的M层有1对成对的p电子;C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Ar]3d64sx,有+2、+3两种常见化合价;D原子核外电子有6种不同的运动状态,s轨道电子数是p轨道电子数的两倍.
(1)C3+在基态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
(2)A元素与D元素的电负性大小关系为N>C (用元素符号表示).
(3)B元素的低价氧化物分子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B与D形成DB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型.
(4)已知DA-与A2结构相似,则HDA分子中б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1:1.
(5)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比同主族相邻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低,其原因是晶体类型不同,二氧化碳形成分子晶体,二氧化硅形成原子晶体.
(6)E的原子序数比C大3.
①已知氧元素和E能形成晶胞如图1的两种化合物,化合物甲的化学式为CuO;高温时,甲易转化为乙的原因为CuO中Cu2+外围电子排布为3d9,而Cu2O中Cu+外围电子排布为3d10,属于稳定结构.

②E晶体的堆积方式如图2示,设E原子的半径为r cm,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 示,则晶胞中E原子的配位数为12,E晶体的密度为$\frac{16}{\sqrt{2}{r}^{3}{N}_{A}}$g•cm-3(要求写表达式,可以不化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部分数据见表(表中t2>t1),说法错误的是(  )
反应时间/minn(CO)/moln(H2O)/moln(CO2)/moln(H2)/mol
01.200.6000
t10.80   
t2 0.20 
A.反应在t1min末的速率为v(H2)=0.2/t mol•L-1•min-1
B.平衡时水蒸气的转化率为66.67%
C.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l
D.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n(CO)=0.60 mol,n(H2O)=1.20 mol,则平衡时水蒸气的转化率为33.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对于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的平衡常数K1,下列表述一定正确的是(  )
A.K1=$\frac{[{H}_{2}]^{4}}{[{H}_{2}O]^{4}}$
B.增大c(H2O)或减小c(H2),会使平衡常数K1减小
C.改变反应的温度,平衡常数K1不一定变化
D.Fe3O4(s)+4H2(g)?3Fe(s)+4H2O(g)的平衡常数为K2,K1×K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mL 1.0mol/L盐酸跟50mL 1.1mol/L 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在大烧杯底部垫碎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还缺少一个仪器,其名称是环形玻璃搅拌棒.在大小烧杯中填充泡沫塑料的作用是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
(2)该实验小组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取溶液各50mL,并记录下原始数据(见表).
实验序号起始温州 t1/℃终止温度(t2)/℃[温差
(t2-t1)/℃
盐酸NaOH溶液平均值
125.124.925.031.66.6
225.125.125.131.86.7
325.125.125.131.96.8
已知盐酸、NaOH溶液密度近似为1.00g/cm3,中和后混合液的比热容为:c=4.18×10-3kJ/(g•℃),则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H+(aq)+OH-(aq)=H2O(l)△H=-56.0kJ/mol  (△H值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3)若用等浓度的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则测得的中和热会比(2)测出的△H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存在用水洗涤温度计上的盐酸后再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温度的步骤,若无此
操作步骤,则测得的中和热△H会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