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t℃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t/minX/molY/molZ/mol
02.004.000
11.803.600.40
31.653.300.70
51.553.100.90
141.002.002.00
161.002.002.00
200.504.243.00
220.504.243.00
(1)计算t℃时该反应平衡常数的值为K=1
(2)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0.117mol/L•min,
(3)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投料时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16min后,改变的条件为加入Y3.24mol,(注明物质的量)
(5)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Z的体积分数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下列措施一定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速率的是ad,一定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cd.
 a.升高温度         b.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
c.分离出Z物质     d.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
②A和C点的正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vA<vC  T2温度时,B点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v=v

分析 (1)根据表中数据得到,反应进行到14min达到了平衡状态;
(2)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v=$\frac{△c}{△t}$来计算;
(3)根据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frac{m}{n}$结合物质的量的变化来判断变化;
(4)根据16min后,X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加,Y的物质的量也增加来判断改变的条件;
(5)①根据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来回答判断即可;
②根据两点上温度和压强关系来判断反应速率,根据温度的高低判断反应的移动方向即可.

解答 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1min时△n(X)=2mol-1.8mol=0.2mol,△n(Y)=4mol-3.6mol=0.4mol,△n(Z)=0.4mol,14min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且反应物不为0,故为可逆反应,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方程式为X+2Y?2Z,根据表中数据得到,反应进行到14min达到了平衡状态,t℃时该反应平衡常数的值为K=$\frac{2.0{0}^{2}}{1.00×2.0{0}^{2}}$=1,故答案为:1;
(2)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v=$\frac{△c}{△t}$=$\frac{\frac{0.7mol}{2L}}{3min}$≈0.117mol/L•min;故答案为:0.117mol/L•min;
(3)根据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frac{m}{n}$,反应后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质量守恒,所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投料时增大了,故答案为:增大;
(4)16min后,到20min时,X的物质的量减小0.5mol,Z的物质的量增加1mol,所以Y的物质的量也会减小1mol,此时Y的物质的量是4.24mol,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加入了Y,加入的物质的量是4.24mol-1mol=3.24mol,故答案为:加入Y3.24mol;
(5)①a.升高温度一定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速率,但是无法判断反应的移动方向;        
b.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正反应速率不会变化,平衡不会移动;
c.分离出Z物质能减小该反应正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      
d.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一定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故答案为:ad;cd;
②A和C点的温度一样,但是C点的压强大,所以正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vA<vC,T2温度时,B点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v=v,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图象,反应速率、转化率的计算应用等,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关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短周期元素 A、B、C、D、E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的最高价氧化物与 B 的氢化物在水中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C、D 为金属元素,且 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 K 层电子数,而 C 的阳离子半径大于 D 的阳离子;若往 E 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能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的氢化物和E的氢化物能相互反应,且得到的产物只含有共价键
B.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ⅠA族
C.金属D能在A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燃烧,生成A的化合物
D.E单质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E单质具有漂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回答问题
(1)新制备的Cu(OH)2可将乙醛(CH3CHO)氧化成乙酸,而自身还原成Cu2O.乙醛中碳原
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sp2,1mol乙醛分子中含有的σ键的数目为6NA
(2)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CH3CHO+2Cu(OH)2$\stackrel{△}{→}$CH3COOH+Cu2O↓+2H2O.
(3)铜晶胞结构如图所示,铜晶体中每个铜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铜原子数目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33.6LHF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1.5NA
B.17g-OH中电子数为9NA
C.氢氧燃料电池正极消耗22.4 L气体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2NA
D.标准状况下,0.1mol Cl2溶于水,转移电子数为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
A.2H++2e-═H2B.Fe-2e-═Fe2+
C.2H2O+O2+4e-═4OH-D.Fe+2e-═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下图是一个化学过程的示意图.

(1)通入O2的电极名称正极、C(Pt)电极的名称是阳极
(2)写出通入O2的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O2+4e-+2H2O=4OH-
(3)写出通入CH3OH的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CH3OH+8OH--6e-═CO32-+6H2O.
(4)乙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4AgNO3$\frac{\underline{\;通电\;}}{\;}$4Ag+O2↑+4HNO3
(5)当乙池中B(Ag)极的质量增加5.40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280mL(标准状况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在C6H14的各同分异构体中,所含甲基数目和它的一氯取代物的数目与下列叙述相符的是(  )
A.2个-CH3,能生成4种一氯代物B.3个-CH3,能生成4种一氯代物
C.3个-CH3,能生成5种一氯代物D.4个-CH3,能生成4种一氯代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有关胶体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丁达尔现象是用于鉴别胶体与溶液的方法
B.豆浆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聚沉的原理
C.通电时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向直流电源正极移动
D.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m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保证震区的卫生环境,常使用漂白液和漂白粉对环境和饮用水进行杀菌、消毒,以抑制大规模传染病爆发.
回答下列问题:
(1)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Ca(ClO)2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漂白液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取漂白液少量,滴入3~5滴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可以证明漂白液具有的性质BC(填序号).
A.酸性        B.碱性        C.强氧化性     D.还原性
(3)工业上用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变质的方程式:Ca(ClO)2+CO2+H2O=CaCO3↓+2HClO.
(5)二氧化氯是世卫组织确认的A级新型高效安全的消毒剂,其安全性远高于氯气.制备方法之一是: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氧化剂是NaClO3,还原剂是HCl,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