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实验时在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_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
【答案】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碱石灰 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2NH3+3CuON2+3H2O+3Cu 氨水 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变蓝
【解析】(1)A中制备氨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与氧化铜反应的氨气应该是干燥的,所以B中加入的物质是碱石灰,用来干燥氨气;(3)氨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氮气和水,所以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3CuON2+3H2O+3Cu;(4)反应中氨气过量,且有水生成,所以实验时在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氨水,氨水显碱性,检验该物质既要检验一水合氨、还要检验水的存在,则方法是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变蓝。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ClO2是一种杀菌消毒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中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KClO3发生还原反应
B. 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C. H2C2O4的氧化性强于C1O2的氧化性
D. 每1mol C1O2生成,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约为6.02×10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A、B、C、D、E 5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都小于20.其中A为非金属元素;A和E属同一族,它们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 . B和D也属同一族,它们原子最外层的p能级电子数是s能级电子数的两倍,C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等于D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的一半.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 B是 , C是 , D是 , E是 .
(2)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是(写化学式) .
(3)写出C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
(4)用电子排布图表示D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 .
(5)元素B与D的电负性的大小关系是BD,C与E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是CE.(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下面两种方祛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制取所需的FeSO4溶液需要的反应物为_______。
(2)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________。
方法二: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3)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先打开止水夹,使I管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夹紧止水夹,实验中观察到I管中溶液被压入II管中,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5)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铜和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实验装置甲能否证明铜和稀硝酸反应的产物是NO气体(填“能”或“不能”),请简述理由(用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3)若用实验装置乙进行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基丙烯酸甲酯是合成有机玻璃的单体,其合成方法之一如下:CH3OC≡CH+CH3OH+A CH2=C(CH3)COOCH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则A为CO2
B.CH3OH和甘油互为同系物
C.CH3C≡CH与丙烯的性质相似,则该物质可以发生加成、氧化反应
D.能与NaHCO3反应的CH2=C(CH3)COOCH3的同分异构体有9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