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实验室制备溴苯是用苯和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根据装置图可知,生成溴苯的同进还有溴化氢生成另外还有少部分溴挥发,所以在D装置中石蕊会变红,E中的硝酸银会产生溴化银沉淀,尾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关闭C打开F时,由于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广口瓶中的水会倒吸入三颈烧瓶,
(2)由于反应放热,苯和液溴均易挥发,溴的存在干扰检验H+和Br-;
(3)E试管是用来检验HBr的,可结合溴化氢极易溶解于水,以及溴化氢和硝酸银反应的淡黄色沉淀是溴化银来分析实验现象;
(4)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容易发生倒吸;
(5)②三口烧瓶中的溴苯含有少量的溴和溴化氢,可以用NaOH溶液除去;
③向分出的粗溴苯中加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钙,可以除去溴苯中少量的水;
(6)苯易溶在溴苯中,且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所以粗溴苯中还含有的主要杂质为苯,除去苯可以用蒸馏的方法.
解答 解:实验室制备溴苯是用苯和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根据装置图可知,生成溴苯的同进还有溴化氢生成另外还有少部分溴挥发,所以在D装置中石蕊会变红,E中的硝酸银会产生溴化银沉淀,尾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关闭C打开F时,由于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广口瓶中的水会倒吸入三颈烧瓶,
(2)(1)由于反应放热,苯和液溴均易挥发,苯和溴极易溶于四氯化碳,用四氯化碳(CCl4)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和苯,以防干扰检验H+和Br-,
故答案为:CCl4;除去挥发出来的溴;
(3)E试管内装的试剂的作用为检验生成的溴化氢,因溴化氢易溶于水,液面上方会看到白雾,同时溶解于水的溴化氢电离出的溴离子和银离子反应,AgNO3+HBr=AgBr↓,生成淡黄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溴化银,故答案为:硝酸银溶液;液面上方有白雾,溶液里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4)由于溴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待三颈烧瓶中的反应进行到仍有气泡冒出时松开F夹,关闭C夹,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与F相连的广口瓶中水流入三颈烧瓶,
故答案为:水倒流进三口烧瓶;
(5)②由于溴苯中溶有溴化氢与单质溴,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HBr和Br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2NaOH=NaBr+NaBrO+H2O、HBr+NaOH=NaBr+H2O,故答案为:Br2+2NaOH=NaBr+NaBrO+H2O、HBr+NaOH=NaBr+H2O;
③氯化钙是常用的干燥剂,起干燥作用,故答案为:干燥;
(6)苯易溶在溴苯中,且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所以粗溴苯中还含有的主要杂质为苯,二者的沸点相差较大,蒸馏即可分离,故选C,故答案为:苯;C.
点评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难易适中.在注重对学生基础性知识考查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规范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纳米铜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了纳米铜比普通铜的还原性强 | |
B. | 白色污染与塑料垃圾有关 | |
C. |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有关 | |
D. | “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淡水供应危机”,向海水中加入净水剂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都是(C6H10O5)n,故互为同分异构体 | |
B. | 不含杂质的天然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有固定的熔、沸点 | |
C. | 蔗糖、植物油、天然蛋白质完全燃烧后的最终产物均为C02和H20 | |
D. | 纤维素乙酸酯、油脂、蛋白质和麦芽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t/min | 0 | 2 | 5 | 10 | 15 |
n(CO2)/mol | 1 | 0.75 | 0.5 | 0.25 | 0.2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编号 | 实验目的 | T/℃ | NO初始浓度(mol/L) | CO初始浓度(mol/L) | 同质量的同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
Ⅰ | 为以下实验作参照 | 280 | 6.5×10-3 | 4.00×10-3 | 80 |
Ⅱ | 探究同质量的同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尾气转化速率的影响 | 280 | 6.5×10-3 | 4.00×10-3 | 120 |
Ⅲ | 探究温度对尾气转化速率的影响 | 360 | 6.5×10-3 | 4.00×10-3 | 8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 mol H2和1 mol N2 | |
B. | 2 mol NH3和1 mol N2 | |
C. | 2 mol N2和3 mol H2 | |
D. | 0.1 mol NH3、0.9 mol N2、2.85 mol 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