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C.增大X浓度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1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X(g)和Y(g),发生反应X(g)+Y(g)M(g)+N(s),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编号

温度/℃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

n(X)

n(Y)

n(M)

n(N)

800

0.10

0.40

0.080

0.080

800

0.20

0.80

a

a

900

0.10

0.15

0.06

0.0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5min达平衡,用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X)=0.016mol/(L·min)

B.实验②中,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2.5

C.实验②中,达到平衡时,a大于0.16

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①Cl2+2KBr=2KCl+Br2;②KClO3 +6HCl=3Cl2+KCl +3H2O;③2KBrO3 +Cl2=Br2 + 2KCl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

B.反应①和反应③中均生成Br2,溴元素发生的变化相同

C.反应②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

D.③中l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 L

B.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25℃,1.01×105Pa,64 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D.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①CH3OH(g)+H2O(g)=CO2(g)+3H2(g) △H=+49.0kJ/mol

②CH3OH(g)+3/2O2(g)=CO2(g)+2H2O(g) △H=-192.9kJ/mol

由上述方程式可知,CH3OH(g)的燃烧热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92.9kJ/mol。已知水的汽化热为44 kJ/mol,则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查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 ℃)该反应为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在T1温度时,将1 mol CO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恒容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B.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

C.已知在101 kPa下,1 g H2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2(g)+O2(g)===H2O(g) ΔH=-242 kJ·mol-1

D.25 ℃,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表示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2KOH(aq)=K2SO4(aq)+2H2O(l) ΔH=-114.6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2 A (g)+B (g) 3 C (g)+4 D (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υ(A)= 0.5 mol/(L·s)

B.υ(B)= 0.3 mol/(L· s)

C.υ(C)= 0.8 mol/(L·s)

D.υ(D)= 1 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广东省高三上第二次段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CoCl2·6H2O是一种饲料营养强化剂。以含钴废料(含少量Fe、Al等杂质)制取CoCl2·6H2O的一种新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

①钴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Cl=CoCl2+H2↑

②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 ~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

③物质的熔沸点随压强降低而降低

④乙醚沸点为 34.6℃

⑤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Fe(OH)2

Co(OH)2

Al(OH)3

开始沉淀

2.3

7.5

7.6

3.4

完全沉淀

4.1

9.7

9.2

5.2

(1)在上述工艺中,用“盐酸”代替原工艺中“盐酸与硝酸的混酸”直接溶解含钴废料,从环保角度分析其主要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碳酸钠调节pH至a ,a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Ⅰ包含3个实验基本操作,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过滤。

(4)制得的CoCl2·6H2O在烘干时需减压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实验室,为了从上述产品中获得纯净的CoCl2·6H2O,通常先将产品溶解在乙醚中,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后,再进行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6)为测定产品中CoCl2·6H2O含量,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样品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过滤,并将沉淀烘干后称量其质量。通过计算发现产品中CoCl2·6H2O的质量分数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原因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对电解氯化铜实验进行了研究。

装置

现象

电解一段时间时,阳极石墨表面产生气体,阴极石墨上附着红色物质,烧杯壁变热,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

(1)甲认为电解过程中阳极产生的 是溶液变绿的原因,写出产生该物质的电极反应式:

(2)乙查阅资料,CuCl2溶液中存在平衡:Cu2+ + 4Cl_ [CuCl4]2_(黄色) ΔH>0。据此乙认为:电解过程中,[CuCl4]2_(黄色)浓度增大,与CuCl2蓝色溶液混合呈绿色。乙依据平衡移动原理推测在电解过程中[CuCl4]2_浓度增大的原因:

(3)丙改用下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电解CuCl2溶液,对溶液变色现象继续探究。

装置

现象

电解相同时间时,阳极石墨表面产生气泡,溶液仍为蓝色;阴极石墨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U型管变热,冷却后阴极附近溶液仍为绿色

丙通过对现象分析证实了甲和乙的观点均不是溶液变绿的主要原因。丙否定甲的依据是 ,否定乙的依据是

(4)丙继续查阅资料:

i. 电解CuCl2溶液时可能产生[CuCl2]_,[CuCl2]_掺杂Cu2+后呈黄色

ii. 稀释含[CuCl2]_的溶液生成CuCl白色沉淀据此丙认为:电解过程中,产生[CuCl2]_掺杂Cu2+后呈黄色,与CuCl2蓝色溶液混合呈绿色。

丙进行如下实验:

a.取电解后绿色溶液2 mL,加20 mL水稀释,静置5分钟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b. 另取少量氯化铜晶体和铜粉,向其中加2 mL浓盐酸,加热获得含[CuCl2]_的黄色溶液。

c. 冷却后向上述溶液……

d. 取c中2 mL溶液,加20 mL水稀释,静置5分钟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① a的目的是

② 写出b中生成[CuCl2]_的离子方程式:

③ 补充c中必要的操作及现象:

丙据此得出结论:电解时阴极附近生成[CuCl2]_是导致溶液变绿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