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爆炸时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剂只有KNO3B.C发生还原反应C.KNO3被氧化D.S得到了电子

分析 反应S+2KNO3+3C═K2S+N2↑+3CO2↑中,N和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据此分析.

解答 解:反应2KNO3+3C+S═K2S+N2↑+3CO2↑中,N和S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S和KNO3为氧化剂,C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C为还原剂,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从化合价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将500mL pH=5的硫酸铜溶液(足量)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溶液pH变为2,若使溶液的浓度、pH与电解前相同,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向溶液中加入0.245g Cu(OH)2B.向溶液中加入0.31gCuCO3
C.向溶液中加入0.0025 molH2SO4D.向溶液中加入0.2gCu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以用于比较Fe3+、I2、Cl2的氧化性强弱
B.乙装置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水不能顺利流下,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C.丙装置中若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溶液直至过量,灯光会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
D.丁装置不能用于吸收HCl气体及防倒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生活小常识或家庭小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食醋去除水垢
B.用竹炭包可清楚衣柜内的异味
C.用铁钉等材料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用柠檬汁涂抹在切开苹果表面可防止苹果变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分别为3s1、3s23p1和2s2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X2YZ3B.XYZ2C.X2YZ2D.XYZ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30mL 0.2mol/L KCl溶液与20mL 0.1mol/L 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1:1B.2:3C.2:1D.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B.NaHS水解:HS-+H2O?S2-+H3O+
C.在碱性介质中,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O2+4e-═2O2-
D.NaHCO3电离:NaHCO3?Na++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二氧化钛是钛的重要化合物,钛白(纯净的二氧化钛)是一种折射率高、着色力和遮盖力强、化学性质稳定的白色颜料.钛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TiO3(可表示为FeO•TiO2),含有Fe2O3、SiO2等杂质,由钛铁矿制取二氧化钛,常用硫酸法,其流程如下:
(1)钛铁矿主要成分与浓硫酸反应的主要产物是TiOSO4和Fe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TiO3+2H2SO4═FeSO4+TiOSO4+2H2O.
(2)为提高“固体熔块”水浸取时的浸出率,除了采用循环浸取、延长时间外,适宜的条件还可以选择熔块粉碎(或连续搅拌、适当升高温度等).(任写一种均可)
(3)浸取液与铁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从滤液中获得晶体X的基本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4)第③步反应化学方程式TiOSO4+2H2O=H2TiO3+H2SO4
(5)取少量H2TiO3,加入盐酸并振荡,滴加KSCN溶液后无明显现象,再加H2O2后出现微红色,说明H2TiO3中存在的杂质离子是Fe2+.这种H2TiO3即使用水充分洗涤,煅烧后获得的TiO2也会发黄,发黄的杂质是Fe2O3(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1)治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内装一个催化转化装置,使NO与CO反应,生成无毒的N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CO═N2+2CO2
(2)下列措施中,能减少或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有效且可行的是AB.
A.制定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
B.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如氢能汽车、太阳能汽车等.
C.市民出行戴防毒面具.
D.市民大量移居城市郊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