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某化学课外小组用右图装置制取溴苯并探究该反应的类型.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滴入反应器A(A下端活塞关闭)中.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反应液微沸,有红棕色气体充满A容器
(3)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目的是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
(4)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
(5)若要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通常有两种方法
向试管D中加入的试剂能证明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现象
方法一
方法二

分析 (1)苯和液溴在铁粉催化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氫;
(2)由于反应放热,苯和液溴均易挥发,
(3)溴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溴苯不能,可以将溴苯中的溴除去;
(4)CCl4 能溶解溴不能溶解溴化氢,防止检验Br-或H+时Br2的干扰;
(5)溴化氫易溶于水电离出H+和Br-,通过检验H+或Br-证明.

解答 解:(1)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所取代,生成溴苯,同时有溴化氢生成,
故答案为:
(2)由于反应放热,苯和液溴均易挥发,溴蒸气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故答案为:反应液微沸,有红棕色气体充满A容器;
(3)A中的溴和氢氧化钠反应,可以将溴苯中的溴除去,
故答案为: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
(4)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溴极易溶于四氯化碳,而溴化氢则不溶,所以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
故答案为: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
(5)如果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化氢,溴化氫易溶于水电离出H+和Br-,只要检验含有氢离子或溴离子即可,溴离子的检验:取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淡黄色沉淀就证明是溴离子;氢离子的检验:如果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就证明含有氢离子,
故答案为:

向试管D中加入的试剂能证明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现象
方法一AgNO3产生淡黄色沉淀
方法二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苯的性质及离子的检验,解答四氯化碳的作用时从教材中找出原型--萃取实验,问题就容易解题答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己知下列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FeCl2+Cl2═2FeCl3
②2FeCl3+2HI═2FeCl2+I2+2HCl 
③I2+Na2S═2NaI+S
下列有关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排列顺序中正确的是(  )
A.Cl2>Fe3+>I2>SB.Cl2>I2>Fe3+>SC.Cl2>Fe3+>S>I2D.Fe3+>I2>C12>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三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15mol/L.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x+y<zB.B的转化率降低
C.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C的体积分数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一定温度下,在Ba(OH)2的悬浊液中,存在Ba(OH)2固体与其电离的离子间的溶解平衡关系:Ba(OH)2(s)?Ba2+(aq)+2OH-(aq) 向此体系中再加入少量的BaO粉末,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Ba2+)浓度增大B.溶液中Ba2+数目减少
C.溶液pH减小D.溶液pH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以白云石(化学式表示为MgCO3•CaCO3)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镁的工艺流程如图1:

(1)根据流程图1和图2热分解图判断白云石“轻烧”后固体产物的主要成份CaCO3、MgO.则“轻烧”温度应不超过700℃.
(2)流程图中“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MgO$\frac{\underline{\;\;△\;\;}}{\;}$MgSO4+2NH3↑+H2O.
(3)沉淀过程溶液的pH=10,此时溶液中c(Mg2+)=5.61×10-4mol•L-1.(已知Ksp[Mg(OH)2]=5.61×10-12
(4)该工艺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NH42SO4、NH3或NH3•H2O(填化学式).
(5)传统工艺将白云石分解为氧化镁和氧化钙后提取,该工艺采用轻烧白云石的方法,其优点是①减少能源消耗、②便于CaCO3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1<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时间/minn(CO)/moln(H2O)/mol
01.200.60
t10.80
t20.20
A.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frac{0.4}{{t}_{1}}$mol.L-1.min-1
B.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和H2O的转化率均增大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 CO和1.20 mol H2O,则到达平衡时,n(CO2)=0.40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已知2A2(g)+B2(g)?2C3(g)△H=-a kJ/mol(a>0),在一个有催化剂,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加入2molA2和1molB2,在500℃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C3的浓度为x mol/L,放出的热量为bkJ.
(1)a>b(填“>”、“<”或“=”).
(2)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由此可推知,表中T1<T2(填“>”、“<”或“=”).
T/KT1T2T3
K1.00×1072.54×1051.88×103
若在原来容器内,只加入2molC3,500℃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吸收热量c kJ,则C3的浓度=x mol/L(填“>”、“<”或“=”),a、b、c之间满足何种关系a=b+c
a=b+c(用代数式表示).
(3)在相同条件下要想得到2a kJ的热量,加入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能是D.
A.4mol A2和2mol B2            B.4mol A2、2mol B2 和2molC3
A.4mol A2和4mol B2            D.6mol A2和4mol B2
(4)能使该反应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C.
A.及时分离出C3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B2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5)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相同),起始时加入2mol A2和1mol B2,500℃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放出热量为d kJ,则d>b(填“>”、“<”或“=”),理由是恒压容器压强保持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体积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放出较多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铜在自然界存在于多种矿石中.
(Ⅰ)以硅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SiO3•2H2O,含少量SiO2、FeCO3、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取硫酸铜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Fe3+、Cu2+和Fe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分别为3.2、6.7和9.7.
(1)“溶浸”中CuSiO3•2H2O和H2SO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iO3•2H2O+H2SO4=CuSO4+H2SiO3+2H2O.
(2)“溶浸”中,选取浓度为20% H2SO4为浸出剂,铜的浸出率与浸出时间的关系见图1.由图1可得,随着浸出时间的增长,①铜的浸出率相应增加;②浸出时间超过24小时后,铜的浸出率变化不是很明显.(至少写一条变化规律)

(3)“除杂”中,加入MnO2的作用是2Fe2++MnO2+4H+=2Fe3++2H2O+Mn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除杂”中需在搅拌下加入石灰乳以调节溶液的pH到3~4,沉淀部分杂质离子,分离得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为Fe(OH)3
(Ⅱ)以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为原料炼制精铜的工艺流程如下:
黄铜矿$\stackrel{焙烧}{→}$精铜冰铜(Cu2S和FeS)$\stackrel{还原}{→}$粗铜$\stackrel{电解精炼}{→}$精铜
(4)“还原”工艺中其中一个反应为:Cu2S+2Cu2O $\frac{\underline{\;高温\;}}{\;}$6Cu+SO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u2O、Cu2S.
(5)粗铜含少量Fe、Ag、Au等金属杂质,电解精炼铜时,阴极反应式为Cu2++2e-=Cu.完成图2中由粗铜电解得到精铜的示意图,并作相应标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1)根据以下两个反应
C(s )+O2 (g)=CO2(g)△H=-393.5KJ/mol
CO(g)+$\frac{1}{2}$O2(g)=CO2(g)△H=-283KJ/mol
写出C(s)与 O2(g)反应生成CO(g)的热化学方程式:C(s )+$\frac{1}{2}$O2(g)=CO(g)△H=-110.5KJ/mol
(2)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①②△H-T△S=0则反应达到平衡.
②②△H-T△S<0则反应能自发进行.
③△H-T△S>0则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