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
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主要是汽油燃烧产生的
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作用时,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浓度等)改变,不会引起产物改变的是 ( )
A. NaOH和CO2B. Fe粉在Cl2中燃烧
C. Na和O2D. Cu和HN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的①~⑩是相应元素的代码,请用数字所对应元素的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 I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二 | ① | ② | ③ | ④ | ||||
三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 。
(2)第三周期元素中除⑩以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填元素符号);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物质是___(填化学式,下同),具有两性的物质是____。
(3)⑧⑨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为__>__(填元素符号),得出该判断的实验依据是___(写出一种即可)。
(4)用电子式表示④与⑥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 B(g) 2C(g)+D(g) 。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12 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 1.6 mol B. 2.8 mol
C. 2.4 mol D. 1.2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在实验室里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制取Cu(NO3)2,并在此基础上探究Cu(NO3)2的化学性质。
(1)甲组同学直接用铜屑与稀硝酸反应制取Cu(N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2)乙组同学查阅了硝酸铜晶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图),据此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先将铜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再将灼烧后的物质与适量稀HNO3反应,欲从反应后的溶液中得到Cu(NO3)2晶体,依次进行的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乙组同学认为此方案优于甲组的方案,理由之一是_____。
(3)丙组同学用Cu(NO3)2晶体,探究其热稳定性,实验装置如下所示。(夹持装置和加热仪器未画出)
①充分加热Cu(NO3)2晶体一段时间后,观察到U形管中气体变为红棕色,红棕色气体是____________。
②集气瓶中最终收集到的气体颜色是____________,U形管中进入集气瓶后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
③欲证明试管中残留的黑色粉末是CuO[假设Cu(NO3)2晶体已全部分解],实验方案是___。
④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和基础,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A. H2S 的电离方程式:H2S=2H++S2-
B. 氯化铵的电子式:
C. HClO的结构式为:H-O-Cl
D. 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探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高温加热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3Fe(s)+4H2O(g) Fe3O4(s)+4H2(g)
B. 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甲
C. 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
D. 实验后,可用铝粉在高温下还原玻璃管中的固体获得铁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燃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间接电处理法除去其中NO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它可以将NO转化为NH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连接电源的正极
B. Pt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4eˉ=O2↑+4H+
C. 当NO吸收柱中产生1mol SO32ˉ时,理论上处理的NO气体的体积为8.96L(标准状况)
D. 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应为阴离子交换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X、Y、Z、M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X<Y<Z<M
B.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Z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M
D. X与Y形成的化合物均易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