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反应X+Y?2Z影响的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作为此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B.X、Y、Z均为气态
C.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
D.使用催化剂Z的产率提高

分析 由图可知,温度越高,Z的体积分数越大,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可知正反应为△H>0;温度相同时压强越大,Z的体积分数越小,则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X、Y中只有一种为气体,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X、Y中只有一种为气体,则混合气体的质量为变量,可知密度为变量,则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作为此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X、Y中只有一种为气体,故B错误;
C.正反应为△H>0,则逆反应为△H<0,故C错误;
D.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影响,则使用催化剂Z的产率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图中温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为解答该题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A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下列五种物质中,用序号填写①Ar  ②CO2 ③H2SO4④K2S⑤NaOH
只存在共价键的是②③,只存在离子键的是④,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⑤,不存在化学键的是①.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②③,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反应N2+3H2?2NH3,在2L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到半分钟时,有0.6mol NH3生成,则下列反应速率不正确的是(  )
A.${V}_{N{H}_{3}}$=0.6mol/L•minB.${V}_{{N}_{2}}$=0.005mol/L•s
C.${V}_{{H}_{2}}$=0.9mol/L•minD.${V}_{N{H}_{3}}$=0.02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不锈钢是由铁、铬、镍,碳及众多不同元素所组成的合金,铁是主要成分元素,铬是笫一主要的合金元素.其中铬的含量不能低于11%,不然就不能生成致密氧化膜CrO3以防止腐蚀.

(1)基态碳(C)原子的电甲排布图为
(2)[Cr(H20)4Cl2]•2H2O 中Cr的配位数为6.
(3)与铜属于同一周期,且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54s1
(4)Fe的一种晶胞结构如甲、乙所示,若按甲中虚线方向切乙得到的A〜D图中正确的是A.
(5)据报道,只含镁、镍和碳三种元素的晶体具 有超导性.鉴于这三种元素都是常见元素,从而引起广泛关注.该晶体的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晶体中每个镁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镍原子有12个,试写出该晶体的化学式MgCNi3
(6)根据下列五种元素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数据(单位:kJ•mol-1),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代号I1I2I3I4
Q2 0804 0006 1009 400
R5004 6006 9009 500
S7401 5007 70010 500
T5801 8002 70011 600
U4203 1004 4005 900
①在周期表中,最可能处于同一族的是R和U.
②T元素最可能是P区元素.若T为第二周期元素,F.是第三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T、F形成的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其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是物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下列混合物选择的分离试剂和提纯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除杂试剂 实验方法
 A 除去CuCO3固体中的(NH42CO3- 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
 B 除去Ag2S中少量AgCl Na2S溶液 过滤
 C 除去乙稀中的SO2气体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D 除去甘油中的乙酸 NaOH溶液分液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25℃时,部分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化学式CH3COOHH2CO3HC1O
电离平衡常数1.7×10-5K1=4.3×10  K2=5.6×10-113.0×10-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H3COOH、H2CO3、HC1O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H3COOH>H2CO3>HC1O.
(2)写出H2CO3的电离方程式:H2CO3?HCO3-+H+,HCO3-?CO32-+H+
(3)常温下0.1mol•L-1的CH3COOH溶液在加水稀释过程中,下列表达式的数据一定变小的是A(填宇母序号,下同).
A.c(H+)                                   B.$\frac{c({H}^{+})}{c(C{H}_{3}COOH)}$
C.c(H+)•c(OH-)                   D.$\frac{c(C{H}_{3}CO{O}^{-})•c({H}^{+})}{c(C{H}_{3}COOH)}$
若该溶液升髙温度,上述4种表达式的数据增大的是ABCD.
(4)取0.10mol CH3COOH (冰醋酸)作导电性实验,测得其导电率随加入的水量变化如图所示:比较a、b点的相关性质(填“>”“<”或“=”):

n(H+):a<b;c(CH3COO-):a>b;完全中和时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a=b;
(5)H+浓度相同等体积的两份溶液A(盐酸)和B(CH3COOH)分別与锌粉反应,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放出氢气的质量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③④(填写序号)
①反应所需要的时间B>A            ②开始反应时的速率A>B
③参加反应的锌的物质的量A=B    ④A中有锌剩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pC类似pH,是指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如某溶液的浓度为1×10-2mol/L,则溶液中该溶质的pC=-lg1×10-2=2.已知H2RO3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为:RO2(g)+H2O?H2RO3?H++HRO3-,HRO3-?H++RO32-.图1为H2RO3饱和溶液的pC-pH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pH=2~4时,H2RO3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H+、HRO3-
(2)H2RO3一级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1≈1×10-6
(3)已知:298K时,H2RO3的电离常数Ka2=5.6×10-11.观察图1判断NaHRO3溶液呈碱性;再通过计算,利用电离、水解平衡常数说明理由Kh=$\frac{c({H}_{2}R{O}_{3})c(O{H}^{-})}{c(HR{{O}_{3}}^{-})}$=$\frac{Kw}{K{a}_{1}}$=$\frac{1{0}^{-14}}{1{0}^{-6}}$=10-8>Ka2,HR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溶液呈碱性.
(4)一定浓度的NaHRO3和Na2RO3混合溶液是一种“缓冲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变化不大,其原因是在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使平衡:HRO3-?H++RO32-向左移动,结果溶液中H+浓度增加很少;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碱,使平衡HRO3-?H++RO32-向右移动,结果溶液中OH-浓度也增加不大.
(5)一定温度下,三种盐MRO3(M:Mg2+、Ca2+、Mn2+)的沉淀溶解曲线如图2所示.已知:p(M2+)=-lg c(M2+),p(RO32-)=-lgc(RO32-
①MgRO3、CaRO3、MnRO3的Ksp由大到小的顺序为Ksp(MgRO3)>Ksp(CaRO3)>Ksp(MnRO3).
②a 点时c(Mg2+)>c(RO32-) (填“>”或“<”或“=”),此时MgRO3溶液未达饱和(填“己达饱和”或“未达饱和”)
③现欲将某溶液中的Mn2+以MnRO3盐的形式沉淀完全(溶液中Mn2+离子的浓度小于l×10-5mol/L),则最后溶液中的p(RO32-)的范围是<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下面是某同学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的实验.
Ⅰ.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已知:S2O32-+2H+=H2O+S↓+SO2↑)
(1)为保证实验准确性、可靠性,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步骤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除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品、仪器外,还需要的一件实验仪器是秒表.
(2)若在2min时收集到224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该2min内H+的反应速率,而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SO2会部分溶于水,导致所测得SO2体积偏小.
(3)试简述测定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方法(写一种):测定一段时间内生成硫单质的质量或测定一定时间内溶液H+浓度的变化
Ⅱ.为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已知 I2+2S2O32-=S4O62-+2I-,其中Na2S2O3溶液均足量)
实验序号体积V/mL时间/s
Na2S2O3溶液淀粉溶液碘水
10.02.04.00.0t1
8.02.04.02.0t2
6.02.04.0Vxt3
(4)该实验进行的目的是探究反应物浓度(Na2S2O3)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Vx=4 mL,比较t1、t2、t3大小,试推测该实验结论:t1<t2<t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某兴趣小组用Fe3+与I-间的反应探究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与平衡移动原理的取系,回答下列问题:
(1)用Fe2(SO43晶体配制100mL0.05mol/L的溶液,配制时需先把Fe2(SO43晶体溶解在较浓硫酸中,再用水稀释,加入硫酸的目的是Fe3++3H2O?Fe(OH)3+3H+,加入H2SO4可抑制Fe3+水解(结合化学用语回答).
(2)甲组同学将0.10mol/L的KI溶液和0.05mol•L-1 Fe2(SO43溶液各5mL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变为棕黄色,现进行如图1的实验①②.

实验①中产生蓝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2Fe(CN)63-=Fe3[Fe(CN)6]2↓,根据以上反应现象写出甲组同学实验中的离了方视式2Fe3++2I-?2Fe2++I2,在甲组同学的反应中,I2和Fe3+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e3+>I2
查阅资料:其它条件相同时,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强弱随浓度大小发生变化.
(3)乙组同学以图2的实验装置进一步探究上述反应,

K闭合时,指针发生偏转,盐桥中的阳离子向b极(填“a”或“b”)定向移动;当指针归零时,向烧杯I中满加0.01mol/L AgNO3溶液,指针反向偏转,表明平衡发生了移动.据此分析I-还原性强弱与浓度关系I-浓度越小其还原性越弱.
(4)丙组同学欲测定甲组同学所得棕黄色溶液中c(I2),已知I2+2Na2S2O3=2NaI+Na2S4O6.现借助酸碱中和滴定相关仪器,用cmol•L-1的Na2S2O3溶液在弱碱性环境下对该溶液进行滴定,消耗Na2S2O3溶液VmL.
①Na2S2O3溶液装入碱式(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选用淀粉济液为指示钊,滴定终点现象为最后一滴标液加入时溶液由蓝色褪去且30s不复原.
②老师提出丙组同学方案不可行,原因一是Fe3+可能氧化Na2S2O3,二是(滴定过程中I2被消耗,I2氧化性减弱)I-将会继续被氧化为I2,导致测定I2的真实浓度不准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