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惰性电极分别电解下列各电解质的水溶液,一段时间后(设电解质足量),向电解后溶液中加入适量原电解质,可以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的是( )
A.Cu(NO3)2 B.K2SO4 C.HCl D.NaOH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药匙;1mol/L硫酸、2mol/L硝酸、2mol/LNaOH溶液、20%KSCN溶液。
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2: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3: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
(3)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编号 |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 Ba(OH)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0.4 mol/L B.0.3 mol/L
C.0.2 mol/L D.0.1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I2在KI溶液中存在平衡: ,某I2、、KI混合溶液中, c()与温度T的平衡曲线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的△H>0
B.若温度为,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C.若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一定有
D.状态A与状态B相比,状态A的c(I2) 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①I2(g)+H2(g)2HI(g)ΔH=-9.48 kJ·mol-1 ②I2(s)+H2(g)2HI(g)ΔH=+26.48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上述两反应可知1mol的I2(g)能量比1mol的I2(s)能量高
B. I2(s)I2(g) ΔH<0
C. ②的反应物总能量与①的反应物总能量相等
D. 1 mol I2(g)中通入1 mol H2(g),发生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9.48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以碳棒为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时发现阴极碳棒上除了有红色物质析出外,还有少量白色物质析出。为探究阴极碳棒上的附着物,设计了如下过程:
Ⅰ.有关资料
铜的化合物的颜色、性质如下:
物质 | 颜色、性质 | 物质 | 颜色、性质 | |
氢氧化铜Cu(OH)2 | 蓝色固体不溶于水 | 硫酸铜(CuSO4) | 溶液呈蓝色 | |
氧化亚铜(Cu2O) | 红色固体不溶于水 | 氯化铜(CuCl2) | 溶液呈绿色,稀溶液呈蓝色 | |
氯化亚铜(CuCl)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 碱式氯化铜 | 绿色固体不溶于水 |
Ⅱ.探究实验
(1)提出假设:①红色物质一定有铜,还可能有Cu2O;②根据以上资料,白色物质化学式可能为 。
(2)实验验证:
取电解CuCl2溶液后的阴极碳棒附着物,洗涤、干燥,连接下列装置进行实验,验证阴极产物。
实验结束后,碳棒上的白色物质变为红色,无水硫酸铜不变色。
①碳棒上的红色物质有无Cu2O? (填“有”或“无”),请简要说明的理由:
;
②在c装置后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若出现白色沉淀,可说明提出假设②中的白色物质一定存在,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由以上实验分析可知:电解CuCl2溶液的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实验室使用的耐高温的石英坩埚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用玻璃塞而用橡皮塞的原因是________;实验室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玻璃瓶保存氢氟酸,说明原因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检验某晶体是否是铵盐时,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接下来的操作是 ( )
A.加烧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检验
B.直接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检验
C.加烧碱溶液,加热,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D.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看是否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