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将浓氨水加到盛有AgCl固体的试管中AgCl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c(Ag+)•c(Cl-
≤Ksp(AgCl)
B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Cl2能将Fe2+氧化成Fe3+
C向固体纯碱中滴加足量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溶液变浑浊酸性:盐酸>碳酸>苯酚
D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A.AB.BC.CD.D

分析 A.AgCl溶解是因发生络合反应;
B.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先氧化碘离子;
C.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HCl;
D.根据浓的无机盐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而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解答 解:A.将氨水加到盛有AgCl固体的试管中,AgCl固体完全溶解,因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氢氧化二氨合银,溶液中c(Ag+)•c(Cl-)≤Ksp(AgCl),故A正确;
B.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氯气,先氧化碘离子,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不会变为红色,故B错误;
C.由于是浓盐酸,可以挥发出HCl,可以使苯酚钠生成苯酚,所以只能证明盐酸酸性强于碳酸,故C错误;
D.因浓的无机盐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产生沉淀,如饱和硫酸钠溶液、硫酸铵溶液;而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产生沉淀,如硫酸铜等,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离子的检验、沉淀生成及蛋白质变性等,把握反应原理及反应与现象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意从实验的评价性及物质性质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海洋资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人类正着力进行海水的综合利用.
(1)以海水为原料生产海盐过程中产生苦卤(含Na+、K+、Mg2+、Cl-、Br-等离子).从苦卤中可提取溴,其生产流程如下:

①在设备Ⅰ中用空气吹出Br2,并在设备Ⅱ中用纯碱溶液吸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O32-+3Br2=5Br-+BrO3-+3CO2↑,若吸收1mol Br2,转移的电子数为$\frac{5}{3}$mol.
②所用的设备名称为(填序号):设备ⅠB设备ⅡA
A.吸收塔        B.吹出塔       C.分馏塔       D.压滤机
③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O3-+5Br-+6H+=3Br2+3H2O.
④蒸馏塔中蒸馏温度控制在90℃左右的原因是顺利将溴蒸出,同时防止水馏出.
(2)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浓海水中的离子浓度如下:
离子Na+Mg2+Cl-SO42-
浓度/(g•L-163.728.8144.646.4
产品1是脱硫阶段产生的沉淀,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aSO4,1L浓海水最多可得到产品2的质量为69.6g.
(3)下列改进和优化海水综合利用工艺的设想和做法可行的是②③④(填序号)
①用混凝法获取淡水  ②提高部分产品的质量
③优化提取产品的品种   ④改进钾、溴、镁的提取工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里对Fe3+与I-的反应进行探究,实现Fe3+与Fe2+相互转化.
(1)甲同学首先进行了如下实验:
编号操作现象
先向2mL0.1mol•L-1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新制氯水滴加KSCN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加入氯水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先向2mL0.1mol•L-1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0.1mol•L-1KI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成血红色;滴加0.1mol•L-1KI溶液后,血红色无明显变化
实验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
(2)实验II的现象与预测不同,为探究可能的原因,甲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及现象如下:
编号操作现象
向2mL0.1mol•L-1KI溶液中滴加1mL
0.1mol•L-1FeCl3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
滴加FeCl3溶液后,溶液变成黄色;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根据实验Ⅲ,该同学认为Fe3+有可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请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溶液变成黄色,推测生成了I2
(3)乙同学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实验才可证明根据实验Ⅲ中现象得出的结论.
请补全下表中的实验方案:
编号操作预期现象及结论
向2mL0.1mol•L-1KI溶液中滴加1mL 0.1mol•L-1
FeCl3,溶液变黄色,取该溶液于两支试管中,
试管①中滴加滴加淀粉溶液(或CCl4),
试管②中滴加滴加铁氰化钾溶液.
预期现象①溶液变蓝
(或溶液分层,下层溶液为紫红色),②出现特征蓝色沉淀.
结论Fe3+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和Fe2+
(4)上述实验结果表明,Fe3+有可能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查阅资料知,参加反应的Fe3+和I-物质的量相同.该小组同学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分析了实验Ⅲ中加入KSCN后溶液变血红色的原因,认为Fe3+与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写为:2Fe3++2I-?2Fe2++I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有机玻璃(PMMA)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通过加聚反应得到.某科研小组拟用丙酮为主要原料通过以下途径合成PMMA:

已知:$\stackrel{+HCN}{→}$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羧基,步骤①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B的结构简式
(3)C→MMA的化学方程式
(4)下列四个化合物中,与化合物MMA含有的官能团相同,且互为同分异构体是AD.

A.
B.
C.
D.CH3COOCH=CH-CH3
(5)设计从“乙醛(CH3CHO)→聚乳酸( )”的合成路线(试剂及溶剂任选;合成路线参照“已知”中的书写形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化合物甲由X、Y两种元素组成,含甲的矿石在自然界储量较多,称取一定量的甲,加足量浓盐酸使其完全溶解,将溶液分为A、B两等份,向A中加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灼烧得到红棕色固体28g,经分析甲与该红棕色固体组成元素相同;向B中加8.0g铜粉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得固体1.6g.
(1)甲的化学式3FeO•2Fe2O3,写出足量浓盐酸溶解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3FeO•2Fe2O3+18H+=3Fe2++4Fe3++9H2O.
(2)设计实验验证溶液A中金属X离子的价态取少量A溶液,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则含Fe2+;另取少量A溶液,滴加KSCN溶液,呈血红色,则含Fe3+
(3)有同学猜测能用含金属元素X的单质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化合物甲,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说明该猜测的合理性合理,Fe具有还原性,CO2中+4价碳具有氧化性,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金属元素X和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X3C,又称为渗碳体.是具有高化学稳定性的新型还原剂,同时还可以作为催化剂应用于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处理等领域.工业上可用粉碎后甲的矿石和预热后的CH4、H2混合气体在一定温度、压强条件下发生反应来制备,写出该反应方程式3Fe7O9+13H2+7CH4=7Fe3C+27H2O.X3C不溶于冷水、热水、稀酸,可溶于热的浓硝酸,写出X3C和热的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3C+22HNO3(浓)$\frac{\underline{\;\;△\;\;}}{\;}$3Fe(NO33+CO2+13NO2↑+11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短周期元素甲~戊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结合表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主要化合价+1、-1+4、-4
性质或结构信息同位素有3种同素异形体有多种2s22p4五种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未成对电子数为0有两种常见氧化物,其中一种是大气污染物
(1)基态乙原子,最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电子云形状有2种.
(2)丁元素与其同周期相邻两种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g>Al>Na(用元素符号表示),试解释原因Mg电子排布3s全满结构,第一电离能异常增大.
(3)由甲乙丙、甲丙戊组成的两种离子的钠盐可以反应,离子方程式是HCO3-+HSO3-=H2O+CO2↑+SO32-;HCO3-+H+=H2O+CO2↑.
(4)乙、戊在最高价酸根中的杂化类型分别是sp2、sp3
(5)单质铜晶体的堆积方式如图所示,设晶胞边长为a cm,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则晶胞中原子的配位数为12,晶体的密度为$\frac{256}{{a}^{3}{N}_{A}}$g•cm-3(要求写表达式,可以不简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实验时,在蘸取待测液前,先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并灼烧至无色
B.将2.5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00.0mL溶液,得到0.1mol•L-1硫酸铜溶液
C.用装置甲吸收SO2
D.用装置乙制取无水Mg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2015年11月德国科学家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氨基乙酸钠(H2N-CH2-COONa)得到一种配离子可用于治疗冠心病,该配离子含有C、H、O、N、Cu等元素.
(1)基态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94s2
(2)C、H、O、N四种元素形成的丁二酮肟常用于检验Ni2+:在稀氨水介质中,丁二酮肟与Ni2+反应可生成鲜红色沉淀,其结构如图甲所示.
①该结构中,碳碳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σ键,碳氮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σ键和π键,氮镍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类型是配位键.
②该结构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sp3和sp2
(3)C、H、O、N几种元素可形成乙酸、乙醛、HNO3,NO${\;}_{3}^{-}$的空间构型是平面三角形(用文字描述),研究者发现乙酸的沸点明显高于乙醛,其主要原因是乙酸分子间能形成氢键而使其熔沸点较高.
(4)N和Cu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乙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u3N.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若该晶胞的边长为a pm,则该晶体的密度是$\frac{206}{(a×1{0}^{-10})^{3}{N}_{A}}$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亚氯酸钠(NaClO2)是重要漂白剂.探究小组开展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Ⅰ:制取NaClO2晶体按如图装置进行制取.

已知:NaClO2饱和溶液在低于38℃时析出NaClO2•3H2O,高于38℃时析出NaClO2,高于60℃时NaClO2分解成NaClO3和NaCl.
(1)用50%双氧水配制30%的H2O2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胶头滴管、烧杯外,还需要量筒(填仪器名称);
(2)装置C的作用是防止D瓶溶液倒吸到B瓶中(或安全瓶);
(3)装置B内生成的ClO2气体与装置D中混合溶液反应生成NaClO2,生成NaClO2的反应方程式为2ClO2+2NaOH+H2O2=2NaClO2+O2+2H2O.
(4)如果撤去D中的冷水浴,可能导致产品中混有的杂质是NaClO3和NaCl;
(5)反应后,经以下步骤可从装置D的溶液获得NaClO2晶体.请补充完整操作iii.
i.55℃蒸发结晶;   ii.趁热过滤;  iii.用45℃左右的热水洗涤3遍(热水温度高于38℃,低于60℃);  iv.低于60℃干燥,得到成品.
实验Ⅱ:样品杂质分析与纯度测定
(6)上述实验制得的NaClO2晶体中含少量Na2SO4.产生Na2SO4最可能的原因是a;
a.B中有SO2气体产生,并有部分进入D装置内
b.B中浓硫酸挥发进入D中与NaOH中和
c.B中的硫酸钠进入到D装置内
(7)测定样品中NaClO2的纯度.测定时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KI晶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ClO2-+4I-+4H+═2H2O+2I2+Cl-,将所得混合液稀释成100mL待测溶液.
取25.00mL待测溶液,加入淀粉溶液做指示剂,用c mol•L-1 Na2S2O3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消耗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V mL(已知:I2+2S2O32-═2I-+S4O62-).
①确认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滴到最后一滴,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复原;
②所称取的样品中NaClO2的物质的量为c•V•10-3mol(用含c、V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