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VIA族的氧、硫、硒(Se)、碲(Te)等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表现出多种氧化态,含VIA族元素的化合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单质的常见形式为S8,其环状结构如图1所示,S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是sp3
(2)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O、S、Se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S>Se;
(3)Se原子序数为34,其核外M层电子的排布式为3s23p63d10
(4)H2Se的酸性比H2S强(填“强”或“弱”).气态SeO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SO32-离子的立体构型为三角锥形;
(5)H2SeO3的K1和K2分别为2.7×10-3和2.5×10-8,H2SeO4第一步几乎完全电离,K2为1.2×10-2,请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
①H2SeO3和H2SeO4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的原因:第一步电离后生成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氢离子;
②H2SeO4比H2SeO3酸性强的原因:H2SeO3和H2SeO4可表示成(HO)2SeO和(HO)2SeO2.H2SeO3中的Se为+4价,而H2SeO4中的Se为+6价,正电性更高,导致Se-O-H中O的电子更向Se偏移,越易电离出H+;;
(6)ZnS在荧光体、光导体材料、涂料、颜料等行业中应用广泛.立方ZnS晶体结构如图2所示,其晶胞边长为540.0pm,密度为4.1(列式并计算),a位置S2-离子与b位置Zn2+离子之间的距离为$\frac{270.0}{\sqrt{1-cos109°28′}}$pm(列式表示).

分析 (1)根据图片知,每个S原子含有2个σ键和2个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S原子杂化方式;
(2)同一主族元素,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第一电离能越小;
(3)Se元素34号元素,M电子层上有18个电子,分别位于3s、3p、3d能级上;
(4)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其与氢元素的结合能力越强,则其氢化物在水溶液中就越难电离,酸性就越弱;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气态SeO3分子的立体构型、SO32-离子的立体构型;
(5)①第一步电离后生成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氢离子;
②根据中心元素Se的化合价可以判断电性高低,电性越高,对Se-O-H中O原子的电子吸引越强,越易电离出H+
(6)利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Zn、S原子数目,进而计算晶胞质量,再根据ρ=$\frac{m}{V}$计算晶胞密度;
b位置黑色球与周围4个白色球构成正四面体结构,黑色球与两个白色球连线夹角为109°28′,计算a位置白色球与面心白色球距离,设a位置S2-与b位置Zn2+之间的距离,由三角形中相邻两边、夹角与第三边关系:a2+b2-2abcosθ=c2计算.

解答 解:(1)根据图片知,每个S原子含有2个σ键和2个孤电子对,所以每个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则S原子为sp3杂化;
故答案为:sp3
(2)同一主族元素,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第一电离能越小,所以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O>S>Se,故答案为:O>S>Se;
(3)Se元素34号元素,M电子层上有18个电子,分别位于3s、3p、3d能级上,所以其核外M层电子的排布式为3s23p63d10
故答案为:34;3s23p63d10
(4)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其与氢元素的结合能力越强,则其氢化物在水溶液中就越难电离,酸性就越弱,非金属性S>Se,所以H2Se的酸性比H2S强,气态SeO3分子中Se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且不含孤电子对,所以其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SO32-离子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frac{1}{2}$(6+2-3×2)=4且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所以其立体构型为三角锥形;
故答案为:强;平面三角形;三角锥形;
(5)①第一步电离后生成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氢离子,故H2SeO3和H2SeO4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
故答案为:第一步电离后生成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氢离子;
②H2SeO3和H2SeO4可表示成(HO)2SeO和(HO)2SeO2,H2SeO3中的Se为+4价,而H2SeO4中的Se为+6价,正电性更高,导致Se-O-H中O的电子更向Se偏移,越易电离出H+,H2SeO4比H2SeO3酸性强,
故答案为:H2SeO3和H2SeO4可表示成(HO)2SeO和(HO)2SeO2.H2SeO3中的Se为+4价,而H2SeO4中的Se为+6价,正电性更高,导致Se-O-H中O的电子更向Se偏移,越易电离出H+
(6)晶胞中含有白色球位于顶点和面心,共含有8×$\frac{1}{8}$+6×$\frac{1}{2}$=4,黑色球位于体心,共4个,则晶胞中平均含有4个ZnS,质量为4×(87÷6.02×1023)g,晶胞的体积为(540.0×10-10cm)3,则密度为[4×(87÷6.02×1023)g]÷(540.0×10-10cm)3=4.1g•cm-3
b位置黑色球与周围4个白色球构成正四面体结构,黑色球与两个白色球连线夹角为109°28′,a位置白色球与面心白色球距离为540.0pm×$\frac{\sqrt{2}}{2}$=270$\sqrt{2}$pm,设a位置S2-与b位置Zn2+之间的距离为y pm,由三角形中相邻两边、夹角与第三边关系:y2+y2-2y2cos109°28′=(270$\sqrt{2}$)2,解得y=$\frac{270.0}{\sqrt{1-cos109°28′}}$,
故答案为:4.1;$\frac{270.0}{\sqrt{1-cos109°28′}}$;

点评 本题考查了较综合,涉及粒子空间构型判断、原子杂化方式判断、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点来分析解答,注意(4)氢化物酸性强弱比较方法,为易错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数目为NA的一氧化碳分子和0.5 mol甲烷的质量比为7:4
B.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目为NA
C.14 g N2中含有电子的数目为14NA
D.2.3g Na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右图所示各组物质的转化关系中不全部是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1)1mol任何物质中所含有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2)在0.012kg 12C中约含有6.02×1023个C.
(3)在0.1mol H2中,含有0.2mol H.
(4)1.5mol H2SO4的质量是147g,其中含有6mol O,含有3mol 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A、B、C、D、E均为有机物,其中A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有机物,它易溶于水并有特殊香味;B的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B的结构简式CH2=CH2;A中官能团的名称为羟基.
(2)验证有机物乙酸中含有-COOH所用的试剂是Na2CO3溶液(或石蕊溶液),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或变红)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反应③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反应④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
(4)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反应②加成反应,反应③酯化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某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制备Cl2,并探究氯气的相关性质.

(1)若A装置中固体药品为KClO3,则反应中每生成1mol Cl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frac{5}{3}$mol.
(2)装置B的作用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检测实验过程中装置C是否发生堵塞.
(3)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I处是湿润的有色布条,则Ⅱ、Ⅲ处应加入的物质分别是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请简述能说明氯、溴、碘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D中的无色溶液变为橙色(橙红色或黄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打开D中活塞,将D中少量溶液放入装置E中,振荡,下层为紫红色,说明溴的非金属性大于碘.
(5)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装置F的作用:Cl2+2NaOH=NaCl+NaClO+H2O.
(6)甲同学提出,装置F中的试剂可改用足量的Na2SO3溶液,乙同学认真思考后认为此法不可行.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乙认为不可行的原因:SO32-+Cl2+H2O=SO42-+2Cl-+2H+,SO32-+2H+=S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在电子工业中利用镁制取硅的反应为2Mg+SiO2$\frac{\underline{\;\;△\;\;}}{\;}$2MgO+Si,同时还会发生副反应:2Mg+Si$\frac{\underline{\;\;△\;\;}}{\;}$Mg2Si,Mg2Si遇盐酸会迅速反应生成SiH4(硅烷),SiH4在常温下是一种不稳定、易自燃的气体.如图是进行Mg与SiO2反应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O2和H2O(g)的存在对该实验有不良影响,所以实验中应通入X气体作为保护气,在A、B、C三种仪器中应加入的试剂分别是①、⑥、②(填序号).
①稀硫酸     ②浓硫酸     ③稀盐酸     ④石灰石      ③纯碱     ③锌粒
(2)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X气体,再加热反应物,其理由是防止加热条件下H2与空气混合爆炸,当引发反应后,移走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Mg与Si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3)反应结束后,待冷却至常温时,往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闪亮的火星,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①Mg2Si+4HCl=2MgCl2+SiH4↑,
②SiH4+2O2═Si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天然存在的金属钫(Fr)极微量.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已知其21个同位素都有放射性.根据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已知元素中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氧化物Fr2O
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极强的碱D.其单质的熔点比金属钠的熔点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高温下,炽热的铁与水蒸气在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增加铁的量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体积增大
D.加入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