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短周期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间可两两反应生成盐和水;化合物YWX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单质还原性大于Y单质
B.X的氢化物沸点高于W的氢化物
C.仅含X、Y两元素的化合物均只含离子键
D.上述四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X离子半径最小

分析 Y、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间可两两反应生成盐和水,说明这三种元素的最高价化合物的水化物有强酸、强碱和两性氢氧化物,Z的原子序数小于W而大于Y,所以Z是Al元素,Y为Na元素,化合物YWX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应为NaClO,则X为O元素,W为Cl元素,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 解:Y、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间可两两反应生成盐和水,说明这三种元素的最高价化合物的水化物有强酸、强碱和两性氢氧化物,Z的原子序数小于W而大于Y,所以Z是Al元素,Y为Na元素,化合物YWX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应为NaClO,则X为O元素,W为Cl元素,
A.金属性Na大于Al,Na的还原性较强,故A错误;
B.水可形成氢键,沸点较高,故B正确;
C.仅含X、Y两元素的化合物如为过氧化钠,则含有共价键,故C错误;
D.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铝离子半径最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及应用,熟悉元素周期表及原子结构是解本题关键,再结合元素周期律、物质的性质来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一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H2O,向另一试管中加入2mL 10%H2O2和1mL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制备Al(OH)3悬浊液:向1mol•L-1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mol•L-1NaOH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现用如下方法合成高效、低毒农药杀灭菊酯:(

已知:(1)R-X$→_{醇溶液}^{NaCN}$RCN$→_{H_{2}SO_{4}}^{H_{2}O}$RCOOH
(2)
(3)
(1)B的名称是4-氯甲苯或对氯甲苯;合成I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2)A中最多可能同一平面上的原子数为13.
(3)写出反应 F+I→杀灭菊酯的化学方程式:+$→_{△}^{浓硫酸}$+H2O.
(4)写出C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与足量氢氧化钠水溶液充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NaOH$→_{△}^{H_{2}O}$2NaCl+H2O+
(5)X与F互为同分异构体,X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且含有结构,则符合此条件的F共有8种.
(6)请设计合理方案以丙酮(CH3COCH3)和甲醇为原料合成有机玻璃(用合成路线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反应条件).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②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CH2═CH2$\stackrel{HBr}{→}$CH3CH2Br$→_{△}^{NaOH溶液}$CH3C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热稳定性H2O>H2SB.还原性Ⅰ->Br->Cl-
C.金属性  K>NaD.酸性   HCl>H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氢化铝钠(NaAlH4)是一种新型轻质储氢材料,掺入少量Ti的NaAlH4在150℃时释氢,在170℃、15,.2MPa条件下又重复吸氢.NaAlH4可由AlCl3和NaH在适当条件下合成.NaAlH4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1)基态Ti原子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2)NaH的熔点为800℃,不溶于有机溶剂.NaH属于离子晶体,其电子式为Na+[:H]-
(3)AlCl3在178℃时升华,其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67,蒸气分子的结构式为(标明配位键).
(4)AlH4-中,Al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3;例举与AlH4-空间构型相同的两种离子NH4+、BH4-(或“SO42-”“PO43-”)(填化学式).
(5)NaAlH4晶体中,与Na+紧邻且等距的AlH4-有8个;NaAlH4晶体的密度为$\frac{108×1{0}^{21}}{2{a}^{3}{N}_{A}}$g•cm-3(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若NaAlH4晶胞底心处的Na+被Li+取代,得到的晶体为Na3Li(AlH44(填化学式).
(6)NaAlH4的释氢机理为:每3个AlH4-中,有2个分别释放出3个H原子和1个Al原子,同时与该Al原子最近邻的Na原子转移到被释放的Al原子留下的空位,形成新的结构.这种结构变化由表面层扩展到整个晶体,从而释放出氢气.该释氢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NaAlH4═Na3AlH6+2Al+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A、VA的某些单质及其化合物常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等.
(1)基态时As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或[Ar]3d104s24p3).
(2)硒、溴与砷同周期,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顺序为Br>As>Se(用元素符号表示).
(3)气态SeO3分子的立体结构为平面三角形,与SeO3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离子为CO32-或NO3-(填化学式).
(4)硼元素具有缺电子性,因而其化合物往往具有加和性.
①硼酸(H3BO3)是一元算酸,写出硼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3BO3+H2O?[B(OH)4]-+H+
②硼酸(H3BO3)是一种具有片层结构的白色晶体,层内的H3BO3分子间通过氢键相连(如图1).含1mol H3BO3的晶体中有3mol氢键,6molσ键.H3BO3中B的原子杂化物类型为sp2

(5)硅的某种单质的晶胞如图2所示.GaN晶体与该硅晶体相似.则GaN晶体中,每个Ga原子与4个N原子相连,与同一个Ga原子相连的N原子构成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若该硅晶体的密度为ρg.cm-3,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为NA,则晶体中最近的两个硅原子之间的距离为$\frac{\sqrt{3}}{4}$•$\root{3}{\frac{224}{ρ{N}_{A}}}$cm(用代数式表示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操作实验目的
A将潮湿的NH3通过盛有无水CaCl2的干燥管除去NH3中的水蒸气
B往铁和稀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Fe3+
C甲基橙作指示剂,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盐酸至红色测量盐酸物质的量浓度
D向2ml0.2mol/L的AgNO3溶液中先后滴加0.2mol/L
的NaCl溶液、KBr溶液各5滴
确定AgCl、AgBr的Kap的相对大小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膦(PH3)又称为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沸点-89.7℃,易自燃,与空气混合易爆炸,微溶于水.其制取原理类似于实验室制氨气,现用下图装置来制取磷化氢并验证其性质.

实验开始时,先从分液漏斗向盛有PH4I的圆底烧瓶中加入过量乙醚 无色液体,沸点34.5℃,微溶于水,不与Fe2(SO43反应,微热数分钟后再从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浓NaOH溶液继续加热.在装置C处用电热器控制温度在300℃左右,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B装置的试管中有白色蜡状固体(P4)生成;D装置的试管中Fe2(SO43溶液颜色由棕黄色变成淡绿色,同时也有白色蜡状固体生成.请回答:
(1)按气流方向连接装置,从左到右的顺序为:a→d→e→b→c→f
(2)用PH4I和烧碱反应制取PH3的化学方程式是PH4I+NaOH$\frac{\underline{\;\;△\;\;}}{\;}$PH3↑+NaI+H2O.
(3)实验开始时,先向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醚并微热数分钟,其目的是将空气排尽,以防止PH3在装置中燃烧(或自燃)
(4)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H3$\frac{\underline{\;300℃\;}}{\;}$P4+6H2;装置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4PH3+12Fe3+=P4↓+12Fe2++12H+
(5)装置B、D中的现象说明PH3具有的化学性质是BC(填字母序号).
A.碱性B.不稳定性C.还原性D.酸性
(6)实验时处理尾气的方法是将尾气点燃或通入到Cu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常温下 0.1mol/L的H2A溶液中H2A、HA-、A2- 三者中所占物质的量分数(分布系数)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H2A?2H++A2-   K=10-5.4
B.在 0.1mol/L NaH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HA-)>c(H+)>c(A2-)>c(OH-
C.已知25℃时HF的 Ka=10-3.45,将少量H2A的溶液加入足量NaF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H2A+F-═HF+HA-
D.将等物质的量的NaHA、Na2A溶于水中,所得溶液pH恰好为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