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反应:aA(g)+bB(g)$\stackrel{催化剂}{?}$cC(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示:
回答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1:3:2;
(2)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采取的措施是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3)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T3(填“>”“<”或“=”),判断的理由是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若 α(B)、α(B)、α(B)分别表示B在Ⅰ、Ⅱ、Ⅲ各阶段的平衡转化率,则三者中最小的是α(B),其值是19%(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分析 (1)由图可知第Ⅰ阶段,平衡时△c(A)=2mol/L-1mol/L=1mol/L,△c(B)=6mol/L-3mol/L=3mol/L,△c(C)=2mol/L,根据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
(2)第Ⅱ阶段C是从0开始的,瞬间A、B浓度不变,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平衡后从体系中移出了C,即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3)第Ⅲ阶段的开始与第Ⅱ阶段的平衡各物质的量均相等,根据A、B的量减少,C的量增加可判断平衡是正向移动的,根据平衡开始时浓度确定此平衡移动不可能是由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另外题目所给条件容器的体积不变,则改变压强也不可能,因此一定为温度的影响,此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可以推测为降低温度,另外结合A的速率在三个阶段的情况,确定改变的条件一定为降低温度,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的移动只能减弱改变,不能抵消改变,因此达到平衡后温度一定比第Ⅱ阶段平衡时的温度低;
(4)转化率是物质的减少量与初始量的比值,计算三个阶段B的转化率,据此解答.

解答 解:(1)由图可知第Ⅰ阶段,平衡时△c(A)=2mol/L-1mol/L=1mol/L,△c(B)=6mol/L-3mol/L=3mol/L,△c(C)=2mol/L,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a:b:c=1mol/L:3mol/L:2mol/L=1:3:2,
故答案为:1:3:2;
(2)第Ⅱ阶段C是从0开始的,瞬间A、B浓度不变,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平衡后从体系中移出了C,即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故答案为:向正反应方向;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3)第Ⅲ阶段的开始与第Ⅱ阶段的平衡各物质的量均相等,根据A、B的量减少,C的量增加可判断平衡是正向移动的,根据平衡开始时浓度确定此平衡移动不可能是由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另外题目所给条件容器的体积不变,则改变压强也不可能,因此一定为温度的影响,此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可以推测为降低温度,另外结合A的速率在三个阶段的情况,确定改变的条件一定为降低温度,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的移动只能减弱改变,不能抵消改变,因此达到平衡后温度一定比第Ⅱ阶段平衡时的温度低,
故答案为:>;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B的平衡转化率α(B)=$\frac{3mol/L}{6mol/L}$×100%=50%,α(B)=$\frac{3mol/L-1.86mol/L}{3mol/L}$×100%=38%,
α(B)=$\frac{1.86mol/L-1.5mol/L}{1.86mol/L}$×100%=19%,
B的平衡转化率α(B)、α(B)、α(B)中最小的值19%;
故答案为:α(B);19%.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化学平衡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等,注意合理分析题中信息数据,本题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B.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
C.已知pOH=-lg[c(OH-)],又知体温下正常人的血液pH=7.35,则血液的pOH为6.65
D.KCN溶液中有剧毒HCN挥发出来,为了减少HCN的生成,最佳方法是加入K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图是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用于(  )
A.浓硝酸与铜反应制取二氧化氮B.碳化钙与食盐水反应制取乙炔
C.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制取氨气D.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Ⅰ)若某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c({H}_{2})}{c({H}_{2}O)}$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
(2)能判断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ABC(填选项编号).
A.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B.υ(H2O)=υ(H2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总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E.消耗n mol H2的同时消耗n mol CO
(Ⅱ)若该密闭容器中加入的是2molFe(s)与1mol H2O(g),t1秒时,H2的物质的量为0.20mol,到第t2秒时恰好达到平衡,此时H2的物质的量为0.35mol.
(1)t1~t2这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v(H2)=$\frac{0.03}{{t}_{1}-{t}_{2}}$mol/(L.s).
(2)若继续加入2mol Fe(s),则平衡不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继续通入1mol H2O(g) 再次达到平衡后,H2的物质的量为0.7mol.
(3)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t1时改变了某种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加催化剂(只要写其中一种答案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可以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B.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1 mol 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D.水溶液中Fe2+、H+、SO${\;}_{3}^{2-}$、ClO-不能大量共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特氟隆(聚四氟乙烯)的单体是氟利昂
B.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形成的可水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有丁达尔现象
C.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D.石英的化学式为CaSi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某二元化合物A是一红棕色难溶物质,温度超过60℃,分解生成红色金属B和无色气体单质C,且两种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将A与盐酸反应也同样产生气体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H3PO2与CuSO4溶液混合制备A,经鉴定反应后的溶液是磷酸和硫酸的混合物.且A能在氯气中燃烧.
(1)A的化学式为CuH,
(2)写出用H3PO2与CuSO4溶液混合制备A的反应方程式4CuSO4+3H3PO2+6H2O=4CuH+3H3PO4+4H2SO4
(3)写出A在氯气中燃烧的方程式2CuH+3Cl2=2CuCl2+2HCl,
(4)有人认为还有一种组成元素与A相同的二元化合物,若此物质为离子化合物,则电子式为[H:]-Cu2+[H:]-
(5)A与盐酸能反应的原因CuH中氢为-1价,可以和盐酸中+1的氢离子发生归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1.2LNH3所含的原子数为2NA
B.常温常压下,80gS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C.标准状况下,22.4LH2中所含原子数为NA
D.2 L0.3 mol•L-1 Na2SO4溶液中含0.6NA个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单质,C与A同主族,C元素的原子序数是B的2倍,工业上以D元素的单质与石灰乳为原料制造漂白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镁条在气体B中燃烧生成的物质是Mg3N2(填化学式);
(2)A的非金属性强于C,请用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2CO2+Na2SiO3+2H2O=H2SiO3↓+2NaHCO3或CO2+Na2SiO3+H2O=H2SiO3↓+Na2CO3
(3)元素B、D形成的化合物BD3能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物质X,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Cl3+3H2O=3HClO+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