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7008008301 0001 200
K0.60.91.01.7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放热”),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O)c({H}_{2}O)}{c(C{O}_{2})c({H}_{2})}$
(2)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bc.
a.及时分离出CO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C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v(H2)=v(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830℃.
(5)若在(4)所处的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CO2和3molH2充分反应达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为b,CO2的物质的量为c.
a.等于1.0mol        b.大于1.0mol         c.大于0.5mol,小于1.0mol        d.无法确定.

分析 (1)依据图表数据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平衡常数是利用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得到;
(2)a.及时分离出CO气体,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b.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c.增大CO2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d.选择高效催化剂,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4)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说明 K=1,由此分析解答;
(5)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和平衡常数概念计算消耗氢气物质的量计算得到平衡状态下的物质的量.

解答 解:(1)图表数据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是吸热反应;CO2(g)+H2(g)═CO(g)+H2O(g),平衡常数是利用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得到,K=$\frac{c(CO)c({H}_{2}O)}{c(C{O}_{2})c({H}_{2})}$,
故答案为:吸热;$\frac{c(CO)c({H}_{2}O)}{c(C{O}_{2})c({H}_{2})}$;
(2)a.及时分离出CO气体,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故错误;              
b.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故正确;
c.增大CO2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故正确;
d.选择高效催化剂,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故错误;故选bc;
(3)a、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的改变不会要引起平衡移动,故a错误;
b、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故b正确;
c、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v=v,所以v(H2)=v(H2O)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c(CO2)=c(CO)时,不能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一定达到了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bc;
(4)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说明 K=1,对应的温度是830℃,故答案为:830℃.
(5)若在(3)所处的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CO2和3mol H2充分反应达平衡时,设氢气消耗物质的量为x;
              CO2(g)+H2(g)?CO(g)+H2O(g)
起始量(mol/L)  2      3      0       0
变化量(mol/L)  x       x      x      x
平衡量(mol/L)  2-x   3-x      x      x
K=$\frac{{x}^{2}}{(2-x)•(3-x)}$=1,计算得到:x=1.2,反应达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3mol-1.2mol=1.8mol;CO2的物质的量为0.8mol,
故答案为:b;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平衡常数K的改变与平衡移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利用平衡常数K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水中溶解了58.5 g NaCl,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B.从1 L 2 mol/L的H2SO4溶液中取出0.5 L,该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2 mol/L
C.配制480 mL 0.5 mol/L的CuSO4溶液,需称取62.5 g胆矾
D.中和100 mL 1mol/L的H2SO4溶液,需NaOH为4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2010年10月16日,一场大雾袭击了京珠高速,导致京珠高速东西湖段接连发生数十起连环车祸.其中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
A.Mg2+、Na+、SO42-、Cl-B.Na+、Cu2+、SO42-、NO3-
C.Na+、K+、OH-、Cl-D.Ba2+、CO32-、NO3-、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图曲线a表示反应X(g)+Y(g)+N(s)?Z(g)+M(g)△H<0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B.加大N的投入量C.添加催化剂D.加大X的投入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X(g)+3Y(g)?2Z(g)△H=-92.4 kJ/mol,X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B两点,达到相同的平衡体系
B.上述反应在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H2的转化率提高
C.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
D.将1.0 mol X、3.0 mol Y,置于1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已知:(A)Cu2+,Fe2+在pH为4~5的条件下不水解而Fe3+却几乎全部水解;(B)双氧水(H2O2)是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它的还原产物是H2O.用粗氧化铜(CuO中含少量Fe)制取CuCl2溶液过程如下:
①取50mL纯净的盐酸,加入一定量的粗CuO加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经测定溶液的pH是3.
②向滤液中加入双氧水,搅拌.
③向②中加入过量纯CuO,微热,搅拌,此时测定溶液的pH为4,过滤.
④把③所得滤液浓缩.
填空:
(1)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2++H2O2+2H+=2Fe3++2H2O;
(2)③中过滤后滤渣的成分是Fe(OH)3与CuO;
(3)①③中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取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中央,待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相比;
(4)直接加热溶液,蒸干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得到氯化铜晶体(CuCl2•2H2O),原因是不能;CuCl2易水解生成Cu(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2-苯基丙酸是一种医药制取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香料和农药的合成,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它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已知R-Br$\stackrel{NaCN}{→}$R-CN$\stackrel{{H}_{2}O/{H}^{+}}{→}$R-COOH
根据上述流程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遇FeCl3溶液显紫色且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的A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其中苯环上核磁共振氢谱为2组峰且面积比为1: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2)B→C的化学方程式为$→_{△}^{浓硫酸}$+H2O;C→D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3)有机物C的名称为苯乙烯,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高聚物F,F的结构简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位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含氮化合物有以下性质:
①常温下NO2和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的过冷水中只有无色的N2O4液体或晶体存在;
②浓硝酸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时除生成NO2气体外还有少量NO生成.
该同学在验证了“性质①”后又设计了如下装置验证“性质②”,同时测定某电器元件中铜银合金材料的含铜量.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相关药品;
第二步 打开K1,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1,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盛有7g铜银合金粉末的圆底烧瓶中加入13.5mol•L-1浓硝酸100mL;
第三步A中反应结束后…;
第四步打开K1,通入氮气一段时间.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后都需要打开K1,通入氮气一段时间.
“第二步”中通入氮气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
“第四步”中通入氮气是为了保证反应产生的气体完全被装置E吸收.
(2)“第三步”的目的是验证“性质②”并确保有害气体被完全吸收,请补全实验步骤并写出能证实“性质②”的预期现象:A中反应结束后,打开K2,持续通入氧气,D中出现红棕色气体.
(3)实验结束后,通过测量确定装置A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100mL,装置C增重3.22g,装置E增重0.54g(E中N元素均以NO3-的形式存在),不考虑硝酸的挥发与分解以及空气对试剂的影响,则实验所用铜银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22.9%(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    字),实验后装置A烧瓶内溶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1.7mol•L-1
(4)已知存在可逆反应:Ag+FeCl3?AgCl+FeCl2
另一位同学提出可通过向盛有铜银合金的容器中加入足量FeCl3溶液的方法快速确定合金的含铜量,计算时所需的数据是铜银合金的质量和反应中产生沉淀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