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灼烧时油污生成二氧化碳与水而除去;洗涤时,洗去附着的杂质,要减小产品因溶解导致的损失;
(2)蒸氨时,装置A的锥形瓶中有黑色固体析出,应产生的氢氧化铜分解生成CuO;防止氨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3)会附着剩余的HCl,若不洗涤,导致滴定剩余的HCl偏小,吸收氨气消耗的盐酸偏多;
根据消耗氢氧化钠计算剩余HCl物质的量,再计算与氨气反应HCl的物质的量,可得氨气的质量,进而计算氨气的质量分数;
(4)硫酸钡沉淀会附着氯化钡,利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最后一次滤出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判断洗涤是否干净;
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根据硫酸根守恒计算;
(5)根据n=$\frac{m}{M}$计算物质的量之比,再结合电荷守恒判断.
解答 解:(1)灼烧时油污生成二氧化碳与水而除去,不需要再用热碳酸钠溶液浸泡,以除去表面的油污;
洗涤粗产品时不能用水而用乙醇和浓氨水的混合液,其目的是:减少粗产品的溶解损耗,
故答案为:灼烧时油污生成二氧化碳与水而除去;减少粗产品的溶解损耗;
(2)蒸氨时,装置A的锥形瓶中有黑色固体析出,应产生的氢氧化铜分解生成CuO;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小试管中的主要作用是:起液封作用,防止氨气从长颈漏斗上口逸出,
故答案为:CuO;液封,防止氨气从长颈漏斗上口逸出;
(3)会附着剩余的HCl,若不洗涤,导致滴定剩余的HCl偏小,吸收氨气消耗的盐酸偏多,氨的含量测定结果将偏大,
到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V2×10-3L×c2mol•L-1=c2V2×10-3 mol,则与氨气反应HCl的物质的量为V1×10-3L×c1mol•L-1-V2×10-3L×c2mol•L-1=(c1V1-c2V2)×10-3 mol,故氨气为(c1V1-c2V2)×10-3 mol,则样品中NH3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c1V1-c2V2)×10-3 mol×17g/mol]÷ag×}100%=$\frac{({c}_{1}{V}_{1}-{c}_{2}{V}_{2})×1{0}^{-3}×17}{a}$×100%,
故答案为:偏大;$\frac{({c}_{1}{V}_{1}-{c}_{2}{V}_{2})×1{0}^{-3}×17}{a}$×100%;
(4)洗涤硫酸钡沉淀时,确定沉淀已洗净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最后一次滤出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洗涤干净,
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硫酸根守恒可知样品中硫酸根的质量为$\frac{dg}{233g/mol}$×96g/mol=$\frac{96d}{233}$g,则样品中SO42-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frac{\frac{96d}{233}g}{bg}$×100%=$\frac{96d}{233b}$×100%;
故答案为:取少量最后一次滤出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洗涤干净;$\frac{96d}{233b}$×100%;
(5)Cux(NH3)y(SO4)z•nH2O晶体中,铜、氨、硫酸根、结晶水的质量分数理论值分别为26.02%、27.64%、39.02%、7.32%,则n(Cu):n(NH3):n(SO42-):n(H2O)=$\frac{26.02%}{64}$:$\frac{27.64%}{17}$:$\frac{39.02%}{96}$:$\frac{7.32%}{18}$=1:4:1:1,则:x=z 及3y=4(x+z+n)符合,
故选:C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及物质组成与含量的测定,侧重考查学生对原理的分析理解与计算能力,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基础与灵活运用的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装置 | 实验前的质量/g | 实验后的质量/g |
F | 22.5 | 33.6 |
H | 42.4 | 5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物质 | 熔点/ ℃ | 沸点 /℃ | 密度(20℃) /g•cm-3 | 水溶性 |
苯 | 5.5 | 80 | 0.88 | 微溶 |
硝基苯 | 5.7 | 210.9 | 1.205 | 难溶 |
1,3二硝基苯 | 89 | 301 | 1.57 | 微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 |
B. | 原子失电子时先失去能量低的电子 | |
C. | 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 | |
D. | N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七氟丙烷可以用来做灭火剂 | |
B. | 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的沸点依次升高 | |
C. | 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静置后分层,下层是溶有苯酚的水层 | |
D. | 常温下卤代烃均为气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