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水稀释后,溶液中的值减小

B、 0.1 mol·L-1Na2CO3溶液加蒸馏水稀释,CO32-的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

C、电解精炼铜过程中,阳极质量的减少与阴极质量的增加一定相等

D、 298 K时,2H2S(g)+SO2(g)=3S(s)+2H2O(l)能自发进行,则其ΔH>0

 

B

【解析】氨水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NH3·H2O的物质的量减少,NH4+物质的量增大,浓度比等于物质的量比,故比值增大,A错;加水稀释水解程度增大,但离子浓度降低,B正确;阳极粗铜中含有铁、锌、金、铂等金属,故阳极质量减少与阴极质量增加不一定相同,C错误;该反应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故应是ΔH<0,D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预测14 题型:推断题

【化学与技术】

下图是某企业设计的硫酸—磷肥—水泥联产、海水—淡水多用、盐—热—电联产的三大生态产业链流程图。

 

根据上述产业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程①、②、③、④、⑤为能量或物质的输送,请分别写出输送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式或能量形式:①       、②       、③       、④      、⑤         。

(2)沸腾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磷肥厂的主要产品是普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写出由磷矿石和硫酸反应制普钙得化学方程式              。

(3)用1吨硫铁矿(FeS2的质量分数为36%)接触法制硫酸,制硫酸的产率为65%,则最后能生产出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       吨。

(4)热电厂的冷却水是         ,该流程中浓缩盐水除提取盐以外还可提取的物质有          (写出一种即可)。

(5)根据现代化工厂设计理念请提出高炉炼铁厂废气、废渣及多余热能的利用设想。             ,             (写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预测12 题型:填空题

图为相互串联的甲、乙两电解池.试回答:

(1)若甲电解池利用电解原理在铁上镀银,则A是      (填电极材料),电极反应式        ;B(要求同A)是       ,电极反应式        ;应选用的电解质溶液是         。

(2)乙电解池中若滴入少量酚酞试液,开始电解一段时间,铁极附近呈    ,C极附近呈         。

(3)若甲电解池阴极增重4.32g,则乙槽中阳极上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

(4)若乙电解池中剩余溶液仍为400mL,则电解后所得溶液中新生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溶液的pH等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预测12 题型:选择题

有机化学中物质的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CH2===CHCH2Br可表示为。科学家曾合成具有独特结构的化合物1和2,发现化合物1加热后可得化合物2。以下关于化合物1和2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1和2均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化合物1和2均能与溴水反应而使其褪色

C.化合物1和2互为同分异构体

D.化合物1中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预测11 题型:推断题

【有机物化学基础】

A-G均为有机化合物,其中A为二卤代烃,相对分子质量为216,碳的质量分数为22.2%。相关转化关系如下:

已知:

请回答:

(1)C的核磁共振氢谱有_______个吸收峰。

(2)①、④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F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填选项字母)。

a.1 mol F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最多生成2 mol H2

b.1 mol F完全燃烧消耗8.5 mol O2

c.能与新制Cu(OH)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种,任写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_____。

i.与E互为同系物     ii.相对分子质量比E大2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预测11 题型:选择题

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羟基,均可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B.苯和乙烯分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现象相同

C.淀粉和纤维素均为多糖,属于同分异构体

D.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煤的气化和液化均为物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预测10 题型:实验题

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Mg(NO3)2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提出如下4种猜想:

甲:Mg(NO3)2、NO2、O2           乙:MgO、NO2、O2 

丙:Mg3N2、O2                    丁:Mg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丁不成立,理由是            。

查阅资料得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针对甲、乙、丙猜想,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取器连接后,放人固体试剂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观察到E 中有气泡连续放出,表明                            。

② 称取Mg(NO3)2固体3. 79 g置于A中,加热前通人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______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 观察到A 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 中未见明显变化。

④ 待样品完全分解,A 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

⑤ 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人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 根据实验现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经分析可初步确认猜想_______是正确的。

② 根据D 中无明显现象,一位同学认为不能确认分解产物中有O2,因为若有O2,D中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填写化学方程式),溶液颜色会退去;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未检侧到的原因是     。

③ 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里进一步研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预测10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向50mLl8mol·L-1的H2SO4溶液中加人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等于0.45mol

  ②标准状况下,0.5NA个NO和0.5NA个O2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③向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④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食盐水和淀粉溶液

  ⑤在使Al溶解产生H2的溶液中能大量存在:NH4+、Na+、Fe2+、NO3-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   

C.④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化学--线索综合2 题型:简答题

I.800℃时,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维持恒温,发生反应CO(g)+H2O(g)H2(g)+CO2(g),反应过???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0

2

4

6

n(CO)/mol

1.20

0.90

 

0.80

n(H2O)/ mol

0.60

 

0.20

 

①反应在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O)=__________;

②800℃时,化学平衡常数K的值为______________;

③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④在恒温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CO和H2O各1 mol发生该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后,维持温度与压强不变,t1时再通入各1 mol的CO和H2O的混合气体,请在下图中画出正(v正)、逆(v逆)反应速率在t1后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

II.实验室中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取Mg(OH)2。实验数据和现象如下表所示(溶液体积均取用1mL):

①现象III是             ;

②如果向0.028 mol/L的MgCl2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NaOH溶液,请计算NaOH溶液的浓度至少达到      mol/L时,溶液中开始出现白色沉淀(Ksp(Mg(OH)2)= 5.6×10-12)。

③MgCl2溶液和氨水混合后存在下列化学平衡:

Mg2+(aq) + 2NH3·H2O(aq)2NH4+(aq) + Mg(OH)2(s)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列出该反应平衡常数K与Kb(NH3·H2O)、Ksp(Mg(OH)2)的关系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