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将某一元醇与环己烷无论以任意比例混合,总物质的量一定时完全燃烧耗氧量不变,则该醇可能是(  )
A.苯甲醇B.环己醇C.1-己醇D.间甲基苯甲醇

分析 有机物无论它们以何种物质的量的比例混和,只要总物质的量一定,则在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为一定值,设有机物通式为CxHyOz,则(x+$\frac{y}{4}$-$\frac{z}{2}$)值相等,据此计算解答.

解答 解:环己烷(C6H12)消耗的氧气为(x+$\frac{y}{4}$-$\frac{z}{2}$)=6+$\frac{12}{4}$=9.
A.苯甲醇(C6H5CH2OH)(x+$\frac{y}{4}$-$\frac{z}{2}$)=7+$\frac{8}{4}$-$\frac{1}{2}$=8.5,故A错误;
B.环己醇(C6H11OH)(x+$\frac{y}{4}$-$\frac{z}{2}$)=6+$\frac{12}{4}$-$\frac{1}{2}$=8.5,故B错误;
C.1-己醇(C6H13OH)(x+$\frac{y}{4}$-$\frac{z}{2}$)=6+$\frac{14}{4}$-$\frac{1}{2}$=9,故C正确;
D.间甲基苯甲醇(CH3C6H4CH2OH)(x+$\frac{y}{4}$-$\frac{z}{2}$)=8+$\frac{10}{4}$-$\frac{1}{2}$=10,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耗氧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根据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燃烧通式,确定(x+$\frac{y}{4}$-$\frac{z}{2}$)值相等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锌粒与浓H2SO4充分反应制取SO2气体,待锌粒全部溶解后,同学们准备用收集到的气体(X)准备做实验,但是老师说收集到的气体(X)可能含有杂质.
(1)该化学兴趣小组制得的气体(X)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H2(填化学式),写出此过程所发生的2个化学反应方程式:Zn+2H2SO4(浓)$\frac{\underline{\;\;△\;\;}}{\;}$ZnSO4 +SO2↑+2H2O、Zn+2H2SO4=ZnSO4 +H2↑.
(2)一定质量的Zn与87.5mL  16.0mol/L浓硫酸充分反应,反应后称量剩余锌发现质量减少了78g,产生SO2体积(标准状况下)=4.48L.
(3)为证实相关分析,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对此气体(X)取样进行认真研究(遇有气体吸收过程,可视为全吸收).

①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硫气体;B中添加的试剂是浓硫酸.
②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CuO,可证实气体X中混有较多量某杂质气体的实验现象是C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D中的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4)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2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D

选项a物质b物质c收集的气体d中的物质
A浓氨水NaOHNH3H2O
B浓硫酸Na2SO3SO2澄清石灰水
C稀硝酸CuNO2H2O
D浓盐酸KMnO4Cl2NaOH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含1mol KAl(SO42的溶液中逐滴加入2mol Ba(OH)2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先生成沉淀,后沉淀全部溶解
B.当溶液中Ba2+全部沉淀出来时,沉淀的总物质的量最大
C.最后得到的沉淀是BaSO4
D.最后的沉淀为2 mol BaSO4、1 mol Al(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下列关于三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①中上部汇集了NH4Cl固体
B.加热时,②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都变为无色
C.加热时,③中溶液变红,冷却后红色褪去,体现SO2的漂白性
D.三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使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A.根据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化趋势,推出Al的第一电离能比Mg大
B.根据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推出卤族元素最高正价都是+7
C.根据结构相似的分子的熔点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推出PH3比NH3熔点高
D.根据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的规律,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已知A、B、C、D、E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l,C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D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E原子次外层全充满,且最外层只有l个电子.
(1)写出基态D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3s23p2
(2)A、B、C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N>O(用元素符号表示),A、B两元素分别与D形成的共价键中,极性较强的键是O-Si.
(3)现有A的氢化物X,其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其分子空问构型为三角锥形.1mol配离子[E(X)4]2+中含δ键的数目为16NA,E2+容易与X形成配离子,但不易与AC3形成配离子,其原因是F吸电子能力强,导致NF3中N的电子云密度较小,给电子能力弱.
(4)己知E单质的晶体堆积模到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则晶体中E原子的配位数为12,假设E原子为刚性小球.已知E原子半径为r,列式表示该晶体的空间利用率$\frac{4×\frac{4}{3}π{r}^{3}}{(2\sqrt{2}r)^{3}}$.(空间利用率指晶体中全部原子所占体积与晶体总体积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氮气和氮的化合物在工农业上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
(1)N2在空气中含量约78%,其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常温下不与O2发生反应,但在闪电或者高温条件下可发生反应,标准装况下11.2L氮气与氧气反应吸收90kJ热量.
①写出N2与O2在放电条件下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N2(g)+O2(g)=2NO(g)△H=+180kJ/mol.
②根据NO的性质,收集NO气体的正确方法是排水法.(填“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2)为探究NH3的还原性,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中A为NH3的制取装置如图1.

①下面是实验室制取NH3的装置如图2和选用的试剂,其中不合理的是ad
②选取合理的NH3的制取装置,小组开始实验,并发现了如下现象,同时小组对现象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序号现象结论
IB装置中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反应生成了Cu或Cu2O
IIC装置中无水CuSO4变蓝反应生成了H2O
IIIE装置中收集到无色无味气体反应生成了N2
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Ⅱ(填序号),原因是无水CuSO4变蓝有可能是因为制取NH3时产生了H2O,不一定是氨气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水.
(3)亚硝酸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常见的亚硝酸盐均有毒,但NaNO2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
在酸性溶液中,NaNO2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色(同时得到一种常见的气体化合物),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前者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氧化剂与生成的氧化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2:1,后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NO2-+6H+=2Mn2++5NO3-+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下列古代文献的记载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精和糟入瓯(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B.《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C.《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有黄安长者为宅煮糖,宅坦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D.《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已知:2H2(g)+O2(g)?2H2O(l)△H=-571.6kJ•mol-1,CO(g)+$\frac{1}{2}$ O2(g)?CO2(g)△H=-282.8kJ•mol-1,现有CO、H2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12.0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放出的总热量为851.4kJ,并生成18g液态水.则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的体积分数为(  )
A.80%B.40%C.60%D.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