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草酸是生物体的一种代谢产物,菠菜、苋菜等植物中富含草酸,但在人体中容易与钙离子形成草酸钙导致肾结石.某化学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草酸,查阅资料获取了以下信息.
①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升华,易溶于水.
②草酸晶体受热脱水,170℃以上分解产生CO、CO2和H2O.
③草酸为二元酸:K1=5.4×10-2,K2=5.4×10-5
④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
(1)研究小组为了验证草酸受热分解产生的CO2,按照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并出现浑浊.但研究小组指导老师认为实验方案欠妥,要求改进实验.小组同学一致同意在A、B之间再加入一个实验装置C,其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草酸,防止对CO2检验的干扰,请在下图方框中画出该装置,并标明所需试剂.

(2)研究小组为了验证草酸受热分解产生的CO,按照(1)实验中的装置A、C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C→F→D→G→H→D→I.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CuO.
(3)经过实验(1)和(2)证明草酸晶体受热分解产生了CO和CO2.请写出草酸晶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H2C2O4•2H2O $\frac{\underline{\;\;△\;\;}}{\;}$CO↑+CO2↑+3H2O.
(4)为了测定某草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该小组查阅文献发现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草酸并放出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若利用已知浓度的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液滴定未知浓度的草酸溶液,滴定终点判断方法是当滴加至最后一滴时,溶液略显紫色,且半分钟内不变为无色.

分析 (1)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如果草酸受热分解,分解时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挥发出草酸也能与氢氧化钙溶液产生沉淀,利用冰水冷却,防止对CO2检验的干扰;
(2)要检验生成CO,用浓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二氧化碳,用无水氧化钙干燥CO,利用CO的还原性将CuO还原,再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用排水法收集CO;H装置中盛放的物质应该具有氧化性的CuO,且和CO反应有明显现象发生;
(3)H2C2O4•2H2O分解生成CO、CO2、H2O,根据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
(4)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草酸并放出CO2,高锰酸根被还原为Mn2+,草酸反应完毕,当滴加至最后一滴时高锰酸钾溶液颜色不褪去.

解答 解:(1)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如果草酸受热分解,分解时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沉淀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草酸易挥发,导致生成的气体中含有草酸,草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草酸钙而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可以A、B之间再加入一个实验装置C为,除去挥发出的草酸,防止对CO2检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产生气泡并出现浑浊;除去挥发出的草酸,防止对CO2检验的干扰;
(2)要检验生成CO,用浓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二氧化碳,用无水氧化钙干燥CO,利用CO的还原性将CuO还原,再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用排水法收集CO,连接顺序是A、A→C→F→D→G→H→D→I,H装置中盛放的物质应该具有氧化性的CuO,H中黑色固体转化为红色且其后的D装置溶液变浑浊就说明含有CO,
故答案为:F→D→G;CuO;
(3)H2C2O4•2H2O分解生成CO、CO2、H2O,反应方程式为:H2C2O4•2H2O $\frac{\underline{\;\;△\;\;}}{\;}$CO↑+CO2↑+3H2O,
故答案为:H2C2O4•2H2O $\frac{\underline{\;\;△\;\;}}{\;}$CO↑+CO2↑+3H2O;
(4)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草酸并放出CO2,高锰酸根被还原为Mn2+,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利用已知浓度的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液滴定未知浓度的草酸溶液,滴定终点判断方法是:当滴加至最后一滴时,溶液略显紫色,且半分钟内不变为无色,
故答案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当滴加至最后一滴时,溶液略显紫色,且半分钟内不变为无色.

点评 本题考查性质实验方案设计,侧重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应用、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综合性较强,难点是排列实验先后顺序,根据实验目的及物质的性质进行排列顺序,注意要排除其它因素干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炼锌厂产生的工业废渣-锌渣(除了含Zn外,还含有Fe、Al、Cd和SiO2等杂质),利用锌渣制取并回收ZnSO4•7H2O和金属镉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流程如下:

已知:Fe3+、Al3+、Zn2+、Cd2+、Fe2+以氢氧化物完全沉淀时的pH分别为:3.2,4.7,6.5,9.4,9.7;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镉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浸出”时用到的“试剂X”为硫酸溶液(填名称).
(2)写出“氧化”过程的离子方程式2H++H2O2+2Fe2+=2Fe3++2H2O.
(3)“调pH”过程可以选用BD.(从以下选项选择,填序号)
A.H2SO4          B.ZnO          C.NaOH          D.ZnCO3
“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Fe(OH)3和Al(OH)3(填化学式,下同).
(4)“试剂Y”是Zn;写出除去Cd2+的化学方程式Zn+CdSO4=ZnSO4+Cd.
(5)“操作1”的方法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在“操作1”时,必须采取的实验措施是保持溶液一定的酸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根据下表给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沸点数据,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晶体NaClKClAlCl3SiCl4单质B
熔点/℃810776190-682300
沸点/℃14651418180572500
A.SiCl4是分子晶体B.单质B可能是原子晶体
C.AlCl3加热能升华D.NaCl中化学键的强度比KCl中的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滴入5mL稀盐酸,试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冒气泡.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该反应放热,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2H+═Mg2++H2
(4)由实验推知,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5)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Mg     HCl    NH4+  NaOH   Na2O2
•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因素一定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②升高温度  
③缩小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A.①②④B.②④C.①②③D.只有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中,实验员得到下面的结果:
锌的质量(g)锌的形状温度(℃)溶解于酸花的时间(s)
A2薄片5400
B2薄片15200
C2薄片25100
D2薄片3550
E2薄片4525
F2粉末155
(1)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2)仔细观察A~F的实验数据对比,你可以得到关于温度影响反应速率结论,用此结论,计算:55℃时,2g 锌薄片溶解于酸中需花12.5 s.
(3)对比结果B与F,解释结果F那么快的原因:B中锌是块状,F中锌是粉末状,粉末状时锌与酸溶液的接触面要 比块状时的接触面大得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钾与盐酸反应最剧烈,铝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铝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Cl2═S↓+2Cl-
(3)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生成NH3•H2O,从而验证NaOH碱性强于NH3•H2O,继而可以验证Na的金属性强于氮,你认为此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不合理,NH3•H2O不是N元素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Ⅱ.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4)仪器B的名称为锥形瓶,干燥管D的作用为防止倒吸.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变蓝(填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
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Y常温下单质为固态,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RH4
Z第三周期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
(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是测定文物的年代,这种同位素原子的符号是146C,元素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写出 Y单质的一种用途用作半导体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酒在酿造过程中部分醇会转化为羧酸,进而形成各种酯类化合物,使酒具有了特殊的香味.国家标准规定,优质高度浓香型白酒总酸量(以乙酸计)应不少于0.30g/L,总酯量(以乙酸乙酯计)应不少于2.0g/L.回答下列问题:

(1)米酒中乙醇含量可采用蒸馏法测定,装置如图Ⅰ所示.
仪器A的名称是蒸馏烧瓶;A中温度计的位置正确的是b(选填a、b或c);
(2)收集乙醇的锥形瓶需置于冰水浴中,其目的是减少乙醇挥发,防止影响测定结果(作用是冷凝).欲收集无水乙醇,可加入足量的生石灰(填物质名称)后再进行蒸馏.
(3)为测定某白酒样品的总酸量,取20.00mL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2滴,用0.010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判断终点的依据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半分钟内不褪色.
若该白酒样品为优质级,则消耗NaOH溶液体积应不小于10mL.
(4)白酒中的总酯量可用返滴法测定.往上题滴定后的溶液(恰好至终点)中再加入20.00mL 0.100mol/L NaOH标准溶液,用图Ⅱ装置水浴加热半小时.冷却后用0.100mol/L的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加热半小时的目的是使酯水解完全.
已知最终消耗硫酸标准溶液7.70mL,该白酒样品中总酯量为2.024g/L.
(5)下列操作会使总酯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c(选填编号)
a.加热时未使用水浴和冷凝管                  b.选用了甲基橙为指示剂
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产生气泡    d.滴定管未用硫酸标准溶液润洗
(6)图Ⅰ和图Ⅱ的装置中均用到了冷凝管,其进水口分别为b(选填编号)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