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实验室可用环己醇(沸点:160.84℃,微溶于水)制备环己酮(沸点:155.6℃,微溶于水),使用的氧化剂可以是次氯酸钠、重铬酸钾等.
下列装置分别是产品的合成装置和精制装置示意图:

合成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1:向装有磁性搅拌器、滴液漏斗和温度计的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5.2mL(5g,0.05mol)环己醇和25mL冰醋酸.
步骤2:开动搅拌器,将38mL次氯酸钠溶液(约1.8mol•L-1)通过滴液漏斗逐渐加入到三颈烧瓶中,并使瓶内温度维持在30-35℃,加完后继续搅拌5min.
步骤3: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反应液,试纸呈蓝色,继续在合成装置中加入水、氯化铝和几粒沸石,加热蒸馏至蒸馏出液无油珠滴出为止.
步骤4:向馏出液中分批加入无水碳酸钠至反应液呈中性,然后加入精制食盐使之变成饱和溶液,再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得到有机层.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合成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是冷凝管;实验中应选用250mL(填“100mL”或“250mL”)的三颈烧瓶;滴液漏斗具有特殊的结构,主要目的是使所加液体顺利滴入三颈烧瓶中.
(2)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反应液,试纸呈蓝色,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ClO-+2CH3COOH+2I-═Cl-+H2O+I2+2CH3COO-;若检验反应液时,试纸无明显现象,则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继续加入次氯酸钠,直至反应液使碘化钾淀粉试练变蓝,保证环已醇完全被氧化.
(3)步骤3中加入沸石,其作用是防止瀑沸.
(4)步骤4向馏出液中分批加入无水碳酸钠,其目的是将馏出液中的醋酸变成醋酸钠,提高沸点,有利分离子.
(5)把粗产品用产品精制装置精制,蒸馏收集155.6℃的馏分,得到3.9g产品,计算其产率为79.6%.(答案保留0.1%)
(6)为了检验环己酮是否纯净,比较合理的药品有AB(填编号).
A.重铬酸钾溶液(K2Cr2O7)  B.金属钠    C.新制Cu(OH)2

分析 (1)由装置图可知甲仪器的名称;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5.2mL环己醇和25mL冰醋酸,将40mL次氯酸钠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瓶,在合成装置中再加入30mL水、3g氯化铝和几粒沸石,可知溶液的总体积大于100mL;滴液漏斗可以平衡漏斗和三颈烧瓶中的压强,便于液体流下;
(2)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反应液,试纸呈蓝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和元素守恒书写离子方程式;若检验反应液时,试纸无明显现象,则应继续加入次氯酸钠,直至反应液使碘化钾淀粉试练变蓝,保证环已醇完全被氧化;
(3)加入沸石可以防止瀑沸;
(4)加入无水碳酸钠至反应液呈中性,除去乙酸;
(5)环己酮的沸点为155.6℃;根据题中反应原理可知,5.2mL(5g,0.05mol)环己醇理论上可生成环己酮的质量为0.05mol×98g/mol=4.9g,根据产率=$\frac{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计算;
(6)检验环己酮是否纯净,即检验没有环己醇即可.

解答 解:(1)由图及常见仪器可知,甲仪器的名称是冷凝管,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5.2mL环己醇和25mL冰醋酸,将40mL次氯酸钠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瓶,在合成装置中再加入30mL水、3g氯化铝和几粒沸石,可知溶液的总体积大于100mL,则三颈烧瓶的容量为250mL,滴液漏斗右边的玻璃导管可将下方的压强转移到上方,则其作用为使所加液体能顺利滴入三颈瓶中,
故答案为:冷凝管;250mL;使所加液体顺利滴入三颈烧瓶中;
(2)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反应液,试纸呈蓝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2CH3COOH+2I-═Cl-+H2O+I2+2CH3COO-,若检验反应液时,试纸无明显现象,则应继续加入次氯酸钠,直至反应液使碘化钾淀粉试练变蓝,保证环已醇完全被氧化,
故答案为:ClO-+2CH3COOH+2I-═Cl-+H2O+I2+2CH3COO-;继续加入次氯酸钠,直至反应液使碘化钾淀粉试练变蓝,保证环已醇完全被氧化;
(3)加入沸石可以防止液体在加热时瀑沸,
故答案为:防止瀑沸;
(4)加入无水碳酸钠至反应液呈中性,目的是将馏出液中的醋酸变成醋酸钠,提高沸点,有利分离子,
故答案为:将馏出液中的醋酸变成醋酸钠,提高沸点,有利分离子;
(5)环己酮的沸点为155.6℃,则对粗产品进行精制,蒸馏收集155.6℃的馏分,根据题中反应原理可知,5.2mL(5g,0.05mol)环己醇理论上可生成环己酮的质量为0.05mol×98g/mol=4.9g,所以产率=$\frac{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frac{3.9g}{4.9g}$×100%=79.6%,
故答案为:155.6;79.6%;
(6)检验环己酮是否纯净,则检验没有环己醇即可,醇能与高锰酸钾、Na反应,而酮不能,
故答案为:AB.

点评 本题考查环己酮的制备实验,把握有机物的性质、制备实验中仪器的作用、混合物分离提纯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力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为了控制大气污染,对此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B.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C.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根据如图的物理模型,回答问题:
(1)该模型是该物质的球棍模型(填“球棍”或“比例”).
(2)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9H11NO2
(3)该物质含有的官能团有-COOH、-NH2,其对应名称为羧基、氨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关于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酯有刺激性气味B.油脂属于酯类
C.酯难溶于水且密度大于水D.酯化反应中用NaOH溶液做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对下列各实验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1产生红褐色沉淀
B.图2溶液颜色变红
C.图3放出大量气体
D.图4先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沉淀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氨分子的电子式:
B.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_{17}^{20}$Cl
C.O2-的结构示意图为:
D.${\;}_{35}^{79}$Br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Ar]4S24P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液氨气化B.酸城中和C.浓硫酸加水稀释D.镁条与盐酸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目前,CO、CO2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Ⅰ.CO可用于合成甲醇
(1)已知:CO、H2、CH3OH(g)的燃烧热分别为-283kJ•mol-1、-285.8kJ•mol-1、-764.5kJ•mol-1,则CO(g)+2H2(g)?CH3OH(g)的△H=-90.1kJ•mol-1
(2)将1molCO和2molH2充入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气体条件相同时,CO的平衡转化率[α(CO)]与压强(p)和温度(T)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①A、B两点CH3OH的质量分数ω(A)>ω(B)(填“>”、“<”或“=”),理由为A点温度低于B点,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C、D两点的逆反应速率:v(C)>v(D)(填“>”、“<”或“=”),理由为该反应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C点压强大于D点,增大压强,反应速率越快.
③200℃时,测得E的容器容积为10L.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2500;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1molCO、1molH2和xmolCH3OH时,若使v>v,则x的取值范围为0<x<58.
Ⅱ.CO2的综合利用
(3)CO2转化为甲醇有广泛应用前景.T℃时,在容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3molH2,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0,其它条件不变,下列措施中能使$\frac{n(C{H}_{3}OH)}{n(C{O}_{2})}$增大的是B(填选项字母).
A.升高温度    B.再充入1molCH3OH(g)和1molH2O(g)   C.加入催化剂    D.再充入一定量CO2
(4)CO2可转化为碳酸盐,其中Na2CO3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碳酸盐.
已知:25℃时,几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H2CO3H2C2O4HNO2HClO
K1=4.4×10-7
K2=4.7×10-11
K1=5.4×10-2
K2=5.3×10-5
K=7.2×10-4K=2.9×10-8
25℃时,向一定浓度的Na2CO3溶液中分别滴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至过量:①NaHC2O4②HNO3③HClO,溶液中的n(HCO3-)与所加入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符合曲线Ⅰ的溶液为①②(填序号,下同);符合曲线Ⅱ的溶液为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铁线B.蔗糖C.氯化钠D.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