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某探究小组利用下列反应制取水合肼(N2H4•H2O).CO(NH22+2NaOH+NaClO=Na2CO3+N2H4•H2O+NaCl
实验一:制备NaClO溶液(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配制30%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BD(填标号)A.容量瓶      B.烧杯      C.烧瓶      D.玻璃棒
(2)锥形瓶中发生反应化学程式是Cl2+2NaOH=NaClO+NaCl+H2O.
(3)利用中和滴定反应原理测定反应后锥形瓶中混合溶液的NaOH的浓度.取一定量锥形瓶内混合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后,加入适量的H2O2溶液后,再滴加2-3滴甲基橙试液,用0.100mol/L盐酸滴定.需要加入H2O2除去ClO-的原因是加入适量的H2O2溶液还原除去NaClO,不引入杂质.
实验二:制取水合肼.(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控制反应温度,将分液漏斗中溶液缓慢滴入三颈烧瓶中,充分反应.加热蒸馏三颈烧瓶内的溶液,收集108-114℃馏分(已知:N2H4•H2O 易被NaClO氧化,高温易分解)
(4)分液漏斗中的溶液是B(填标号).A.CO (NH2) 2溶液B.NaOH和NaClO混合溶液
选择的理由是如果次氯酸钠溶液装在烧瓶中,反应生成的水合肼会被次氯酸钠氧化.蒸馏时需要减压,原因是馏分高温易分解,减压会降低物质的沸点.
实验三:测定馏分中肼含量.
称取馏分5.000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加水配成1000mL溶液,移出10.00mL,用?0.1000mol•L-1的I2溶液滴定.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保持在6.5左右.
(5)滴定过程中,NaHCO3能控制溶液的pH在6.5左右,原因是能与在滴定过程中产生的NaHCO3会与滴定过程中产生的HI反应反应.
(6)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16.40mL,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82%.

分析 (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具体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NaOH固体时需要放在烧杯中称,量取水时需要量筒,溶解时需要烧杯、玻璃棒;
(2)氯气通入到盛有NaOH的锥形瓶中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3)中和滴定测定混合溶液的NaOH的浓度时,需要排除溶液里的NaClO的干扰,可通过加入还原性的过氧化氢,其氧化产物是氧气,没有向溶液里引入新杂质;(4)依据制取水合肼(N2H4•H2O)的反应原理为:CO(NH2)+2NaOH+NaClO=Na2CO3+N2H4•H2O+NaCl,结合反应产物和反应物分析判断;水合肼(N2H4•H2O)具有还原性,易被次氯酸钠氧化;
(5)NaHCO3能通过与碘化氢的反应控制溶液的pH在6.5左右;
(6)结合反应定量关系计算得到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溶解时需要烧杯、玻璃棒,故答案为:BD;
(2)锥形瓶中氯气和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故答案为:Cl2+2NaOH=NaClO+NaCl+H2O;
(3)中和滴定测定混合溶液中NaOH的浓度时,需要排除溶液里的NaClO的干扰,可通过加入还原性的H2O2除去NaClO,然后滴加酚酞指示剂,再用标准的盐酸滴定测出NaOH溶液的浓度,
故答案为:加入适量的H2O2溶液还原除去NaClO,不引入杂质;
(4)反应CO(NH2)+2NaOH+NaClO=Na2CO3+N2H4•H2O+NaCl中,水合肼(N2H4•H2O)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易被次氯酸钠氧化,馏分高温易分解,减压会降低物质的沸点,蒸馏时需要减压,
故答案为:B;如果次氯酸钠溶液装在烧瓶中,反应生成的水合肼会被次氯酸钠氧化;馏分高温易分解,减压会降低物质的沸点;
(5)NaHCO3能控制溶液的pH在6.5左右,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碘化氢反应,
故答案为:NaHCO3会与滴定过程中产生的HI反应;
(6)结合反应定量关系计算得到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
N2H2•H2O+2I2=N2+4HI+H2O
1        2
n    0.1000mol/L×0.0164L
n=0.00082mol
250ml溶液中含有的物质的量=0.00082mol×$\frac{1000}{10}$=0.082mol
水合肼(N2H2•H2O)的质量分数=$\frac{0.082mol×50g/mol}{5.000g}$×100%=82%
故答案为:82%.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和性质的实验分析和验证方法应用,主要是过程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盐酸中滴加氨水:H++OH-═H2O
B.Fe(OH)3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
C.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32-+2Cl2+3H2O═2SO32-+4Cl-+6H+
D.铜溶于稀硝酸:3Cu+8H++2NO3-═3Cu2++2 N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既是取代反应又是置换反应
B.一氯甲烷的电子式是
C.二氯甲烷分子有两种空间结构
D.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工业上重要的溶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NO很容易与许多分子迅速发生反应,科学家发现在生物体中不断地产生NO,用于细胞间传递信息;NO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
(1)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

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CD(填字母).
A.铁B.铝C.铂D.玻璃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是2NO+O2=2NO2(填化学方程式).
(2)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确实是NO,某学生另设计了一套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制取NO.反应开始后,可以在U形管右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①长玻璃管的作用是防止稀硝酸溢出.
②让反应停止的操作方法及原因是关闭U形管右端导气管上的活塞,反应产生的气体将U形管右端内的稀硝酸向下压,使铜丝与稀硝酸分开,反应就会停止.
(3)以下收集NO气体的装置(图丙),合理的是C、D(填选项代号).
(4)假设实验中12.8 g Cu全部溶解,需要通入标况下2.24LO2才能使NO全部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现有A和B两种脂肪烃组成的混合物,已知B为烯烃.1.0mol该混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4.0mol CO2及4.4mol H2O.
(1)A的物质的量为0.4mol.
(2)符合要求的A与B的组合有:A为C7H16、B为C2H4;A为C4H10、B为C4H8;A为CH4、B为C6H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已知A~J都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I为单质,E、H是白色沉淀,F为红褐色沉淀,J溶液的焰色反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呈紫色,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J在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用途是肥料.
(2)写出C的化学式:KOH.
(3)写出向盐酸中加入A的离子反应方程式:Fe+2H+=Fe2++H2↑.
(4)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关于NA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1.2 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
B.标准状况下,0.3 mol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3 NA
C.常温下,2.7 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0.3 NA
D.常温下,0.1 mol/L MgCl2溶液中含Cl-数为0.2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常温下已知两种一元弱酸HX和HY,如果向NaX溶液中通CO2气体,只能生成HX和NaHCO3;往NaY溶液中通入CO2则生成HY和Na2CO3.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合H+的能力:Y>CO${\;}_{3}^{2-}$>X>HCO${\;}_{3}^{-}$
B.三种酸的电离常数Ki(HX)>Ki(HY)>Ki(H2CO3
C.溶液碱性:NaX>Na2CO3>NaY>NaHCO3
D.NaX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后的离子浓度:c(Na+)>c(HCO${\;}_{3}^{-}$)>c (X)>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铝灰的回收利用方法很多,现用含有A12O3、SiO2和少量FeO•xFe2O3的铝灰制备A12(SO43•18H2O,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过量稀H2SO4溶解A12O3的离子方程式是6H++Al2O3=2Al3++3H2O.
(2)流程中加入的KMnO4也可用H2O2代替,若用H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2FeSO4+H2SO4=Fe2(SO43+2H2O.
(3)已知:浓度均为0.1mol/L的金属阳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如表:
Al(OH)3Fe(OH)2Fe(OH)3
开始沉淀时3.46.31.5
完全沉淀时4.78.32.8
步骤③的目的是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并将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若在该浓度下除去铁的化合物,调节pH的最大范围是2.8≤PH<3.4.
(4)已知Ksp[Fe(OH)3]=c(Fe3+)•c3(OH-)=4.0×10-38,常温下,当pH=2时,Fe3+开始沉淀的浓度为4.0×10-2mol/L.
(5)操作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3Mn2++2H2O=5MnO2+4H+;为了验证该操作所得固体中确实含有MnO2,可选用的试剂是浓盐酸或双氧水.
(6)操作⑤“一系列操作”,下列仪器中用不到的是B (填序号).
A.蒸发皿     B.坩埚      C.玻璃棒     D.酒精灯   E.漏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