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 | 甲 | 乙 | 丙 |
反应物投入量 | 3molH2、2molN2 | 6molH2、4molN2 | 2molNH3 |
达到平衡的时间(min) | T | 5 | 8 |
平衡时N2的浓度(mol•L-1) | C1 | 3 | |
N2的体积分数 | ω1 | ω2 | ω3 |
混合气体密度(g•L-1) | ρ1 | ρ2 |
分析 Ⅰ.由图1、图2、图3可分别得热化学方程式:
①CO(g)+$\frac{1}{2}$O2(g)═CO2(g)△H1=-akJ•mol-1
②H2(g)+$\frac{1}{2}$O2(g)═H2O(g)△H2=-b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g)△H3=-c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由③-①-②×3可得:CH4(g)+H2O(g)═CO(g)+3H2(g),则△H=△H3-△H1-3△H2;
Ⅱ.(1)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同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不变,由此衍生的其它一些物理量不变,判断平衡的物理量应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该物理量由变化到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
(2)乙等效为在甲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甲中反应速率比乙中小,故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3)乙容器5min到达平衡,平衡时氮气浓度为3mol/L,计算氮气浓度变化量,再根据v=$\frac{△c}{△t}$计算;
(4)乙等效为在在甲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乙中反应物转化率比甲中大,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减小;
乙中混合气体总质量为甲中2倍,容器容积均为1L,密度之比等于气体质量之比;
(5)计算平衡时各组分浓度,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2}(N{H}_{3})}{{c}^{3}({H}_{2})×c({N}_{2})}$计算;
Ⅲ.(1)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由原电池示意图可知,氮气在正极获得电子,酸性条件下生成NH4+,生成的A为氯化铵;
(2)①水碳比$\frac{n({H}_{2}O)}{n(C{O}_{2})}$越大,与有利于平衡逆向进行,平衡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小;
②测得B点氨的转化率为40%,二氧化碳转化率为60%,令NH3、CO2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amol、bmol,表示出转化的氨气、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再根据二者按2:1反应计算解答.
解答 解:Ⅰ.由图1、图2、图3可分别得热化学方程式:
①CO(g)+$\frac{1}{2}$O2(g)═CO2(g)△H1=-akJ•mol-1
②H2(g)+$\frac{1}{2}$O2(g)═H2O(g)△H2=-b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g)△H3=-c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由③-①-②×3可得:CH4(g)+H2O(g)═CO(g)+3H2(g),则△H=△H3-△H1-3△H2=(a+3b-c)kJ•mol-1,故答案为:(a+3b-c)kJ•mol-1;
Ⅱ.(1)a.容器内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不能说明达到判断状态,取决于起始配料比和转化程度,故a错误;
b.当3v(N2)正=v(H2)逆时,才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c.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物质的量进行,恒温恒容下容器内压强减小,但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恒容时体积不变,质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乙等效为在甲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甲中反应速率比乙中小,故甲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即t>5min,故答案为:>;
(3)乙容器5min到达平衡,平衡时氮气浓度为3mol/L,则v(N2)=$\frac{\frac{4mol}{1L}-3mol/L}{5min}$=0.2mol/(L.min),
故答案为:0.2mol/(L.min);
(4)乙等效为在在甲基础上压强增大一倍,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乙中反应物转化率比甲中大,平衡时乙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比甲中小,则:2c1<3mol/L,ω1>ω2;
乙中混合气体总质量为甲中2倍,容器容积均为1L,密度之比等于气体质量之比,则2ρ1=ρ2,
故选:c;
(5)乙容器5min到达平衡,平衡时氮气浓度为3mol/L,则:
3H2(g)+N2(g)?2NH3(g)
起始量(mol/L):6 4 0
变化量(mol/L):3 1 2
平衡量(mol/L):3 3 2
故平衡常数K=$\frac{{c}^{2}(N{H}_{3})}{{c}^{3}({H}_{2})×c({N}_{2})}$=$\frac{{2}^{2}}{{3}^{3}×3}$=$\frac{4}{81}$,
故答案为:$\frac{4}{81}$;
Ⅲ.(1)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由原电池示意图可知,氮气在正极获得电子,酸性条件下生成NH4+,生成的A为氯化铵,正极电极反应式为:N2+8H++6e-=2NH4+,故答案为:N2+8H++6e-=2NH4+;氯化铵;
(2)①水碳比$\frac{n({H}_{2}O)}{n(C{O}_{2})}$越大,与有利于平衡逆向进行,平衡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小,故曲线Ⅰ、Ⅱ、Ⅲ对应的水碳比最大是:Ⅲ,故答案为:Ⅲ;
②测得B点氨的转化率为40%,二氧化碳转化率为60%,令NH3、CO2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amol、bmol,则反应的氨气为0.4a,反应的二氧化碳为0.6b,则0.4a:0.6b=2:1,故a:b=3:1,即氨碳比$\frac{n(N{H}_{3})}{n(C{O}_{2})}$的值x1=3,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与影响因素、平衡状态判断、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反应热计算等,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石灰水和稀盐酸混合 | |
B. | 小苏打溶液和柠檬水混合 | |
C. | 人工盐(含有硫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钾)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 | |
D. | 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水混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物 质 | 相对分子质量 | 沸点(℃) | 密度(g•cm-3) | 水溶性 |
CH3CH2OH | 46 | 78.4 | 0.79 | 互溶 |
CH3CH2Br | 109 | 38.4 | 1.42 | 难溶 |
CH3CH2OCH2CH3 | 74 | 34.5 | 0.71 | 微溶 |
CH2=CH2 | 28 | -103.7 | 0.38 | 不溶 |
浓硫酸(H2SO4) | 98 | 338.0 | 1.38 | 易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0min | 10min | 20min | 60min | 70min | |
c(H2O)/mol•L-1 | 3.00 | 2.80 | 2.65 | 2.50 | 2.50 |
c(CH3OH)/mol•L-1 | 1.00 | 0.80 | 0.65 | 0.50 | 0.50 |
实验编号 | T/℃ | c(CH3OH)/mol•L-1 | c(H2O)/mol•L-1 | 催化剂 |
Ⅰ | 280 | 1.00 | 3.00 | CuO |
Ⅱ | X | 1.00 | 3.00 | ZrO2 |
Ⅲ | 380 | Y | Z | Zr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过氧化钠可用于食品、羽毛和织物等的漂白 | |
B. | 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存放在铝制容器中 | |
C. | 燃放烟花是利用了某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 |
D. | 铝比铁活泼,但铝制品比铁制品在空气中耐腐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a++2HCO3-+2OH-═CaCO3↓+2H2O+CO32- | |
B. | 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2Cl2+2OH-═3Cl-+ClO-+H2O | |
C. | 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ClO-+CO2+H2O═CO32-+2HClO | |
D. | 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硝酸:3Fe2++4H++NO3-═3Fe3++2H2O+N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V=2.24L | |
B. | 参加反应的HCl为0.18mol | |
C. | 无法确定最终生成含钾化合物的数量是多少 | |
D. | 6.32g KMnO4粉末若直接与足量浓盐酸反应可得到2.24L C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