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只需要用试管和滴管两两互滴就能鉴别的是( )

A.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 B.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硫酸

C.硫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 D.硫酸铜、盐酸、硫酸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①花生油和水混合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使浑浊的食盐水变澄清,分离上各混合物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过滤、蒸馏 B.过滤、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过滤 D.蒸馏、过滤、分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四种无色溶液进行检验,实验结果如下,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

A.K+,Na+,Cl-,NO3- B.CO32-,OH-,Cl-,K+

C.Cu2+,NO3-,OH-,HCO3- D.NH4+,H+,Cl-,A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下图表示的是用明矾[KAl(SO4)2·12H2O]制取硫酸铝和硫酸钾的操作流程图,请根据此图回答有关问题。

进行操作②时,加入的试剂是 ,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A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为了检验某FeCl2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 )

A.NaOH溶液 B.铁片 C.KSCN溶液 D.石蕊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实验室需配制一种仅含四种离子(不包括水电离出的离子)的混合溶液,且在混合液中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5 mol·L-1,下面四个选项中能达到此目的的是( )

A.Fe2+、Na+、NO、Cl- B.Mg2+、NH、SO、NO

C.H+、K+、Cl-、CH3COO- D.K+、Mg2+、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某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为Kω=5×10-13mol2·L-2 ,则该温度 25℃,(选填“>”、“<”或“=”)其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七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实验室用乙醇、浓硫酸和溴化钠反应来制备溴乙烷,其反应原理和实验的装置如下(反应需要加热,图中省去了加热装置):H2SO4(浓)+NaBr NaHSO4+HBr↑,CH3CH2OH+HBrCH3CH2Br+H2O。有关数据见下表:

乙醇

溴乙烷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深红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1.44

3.1

沸点/℃

78.5

38.4

59

(1)A装置的名称是

(2)实验中用滴液漏斗代替分液漏斗的优点为

(3)给A加热温度过高或浓硫酸的浓度过大,均会使C中收集到的粗产品呈橙色,原因是A中发生了副反应,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给A加热的目的是 ,F接橡皮管导入稀NaOH溶液,其目的主要是

(5)图中C中的导管E的末端须在水面以下,其目的是

(6)为了除去产品中的主要杂质,最好选择下列__(选填序号)溶液来洗涤所得粗产品

A.氢氧化钠   B.碘化钾   C.亚硫酸钠   D.碳酸氢钠

(7)粗产品用上述溶液洗涤、分液后,再经过蒸馏水洗涤、分液,然后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镁固体,静置片刻后过滤,再将所得滤液进行蒸馏,收集到的馏分约10.0 g。

①在上述提纯过程中每次分液时产品均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_____(上口或下口)取得。

②从乙醇的角度考虑,本实验所得溴乙烷的产率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溶液X中可能含有NO3-、Cl-、SO42-、CO32-、NH4+、Fe2+、Fe3+、Al3+和K+中的几种,且所含阴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为确定该溶液X的成分,某学习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甲、沉淀甲一定为纯净物

B.CO32-、Al3+、K+一定不存在

C.SO42-、NH4+一定存在,NO3-、Cl–可能不存在

D.若含有Fe3+,则一定含有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